说回到这次的亚阿冲突,交战的双方都是小国弱国,自身的装备体系建设和战役理论发展都非常不充分,基本都是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技战术和装备发展基本都是互相塑造的,而但凡有一方率先在某一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革,另一方一定会因为缺少应对能力而被打个措手不及。亚美尼亚遇到的正是这样一个情况。
在这次冲突开始之前,阿塞拜疆空军能拿得出手的进攻兵力只有12架米格-29、12架苏-25和17架米-35。为了应对阿塞拜疆空军的威胁,此前亚美尼亚防空力量主要聚焦于防御敌军有人作战飞机的中远程防空和用于防御敌军直升机的中低空防空导弹。就算是这些防空武器中,除了5套S-300防空系统和极少量2019年年底才接收的道尔M2外,也都已经是上世纪70年代的老古董了。这里面S-300系统主要负责亚美尼亚各战略要地的防空任务,几乎没有在前线露面的机会。虽然阿塞拜疆方面声称击毁了至少两个亚美尼亚S-300防空阵地,但公布的视频却很难支持他们的宣称——毕竟没有人会把S-300发射车扔到房顶上去。
在冲突头几天阿塞拜疆方面还声称击毁了至少12辆9K33导弹发射车。但9K33毕竟只是1971年开始投入使用的老爷车,基本杀伤区最大半径仅9公里与阿塞拜疆的土耳其产无人机挂载的反坦克导弹射程大致相当。火控雷达也是专为战斗机目标设计,不能很好地在杂波中分辨出又慢又小的无人机,杀伤率更加堪忧。此外,虽然阿塞拜疆方面发布了至少7条视频证明自身的战果,但这其中还混杂了不少使用胶合板制作的假目标。
除了装备水平问题外,我们看到的往往是阿塞拜疆的宣传机器想要让我们看到的。这一方面是此前在亚阿冲突中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的阿塞拜疆好不容易从土耳其和以色列的手里搞到了不少能掐住亚美尼亚“命门”的先进武器,自然要大书特书一番;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其他任何作战武器都不具备无人机这样方便的录制视频的能力——毕竟这种远程遥控无人机作战时就在不断的往后方的控制中心传送图像,这就造成了一种类似“幸存者偏差”的现象。即我们看到的战斗画面都是阿塞拜疆无人机在“打亚美尼亚地鼠”,但实际战场情况却与此有很大差别。
仅从双方持续焦灼的冲突局面来看,阿塞拜疆在这次冲突中也仅仅是占到了微弱的优势——截至今天,阿塞拜疆仅仅在纳卡地区的东南角夺取了一块深约25公里,宽约35公里的区域,在纳卡地区的东北角夺取了一块10公里见方的区域。可以说这场冲突的局势还非常不明朗,如果双方均无视停战协定而继续打下去,胜负还很难料,这显然与阿塞拜疆方面发布的“打地鼠”的战况不符。
正如我们上文所说,“无人机制胜论”终归只是“空军制胜论”的老调重弹,无人机也仅仅是空中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比较新概念的武器,无人机胜在“被击落也不会死人”的非接触特性,但仅以目前而论其在应对有完善防空体系,先进防空武器的陆军强国时,灵活性和战场适应性还远不及有人作战飞机。而如果集成了包含有人作战飞机、无人机、巡航导弹等等作战要素于一体的大空军都很难成为在战争中制胜的唯一力量的话——根据美军自己统计,海湾战争中82天的空袭仅取得了总战果的约40%,而100小时的地面战斗则取得了多达60%的战果——仅仅凭借无人机自己,恐更难实现这一目标。
最后,正如俄罗斯一样,我们在制定自身的建军思路时,必须首先确定自己的作战对象和作战目的。遇到“今后只要发展无人机就可以了”之类的论调时,首先要想一想,亚阿冲突的实际情况与我们自身是否相符。以对台伪军的作战来说,防空的最高效方式就是使用中短程导弹、长程火箭炮将其空中力量摧毁在地面上,因为对台伪军作战时,我军可以自由选择进攻的时机和方向,不存在一般防空作战中“防守方”的前提假定。而在应对台伪军号称“密度世界第一”的防空体系时,单单靠无人机,或者推而广之——航空兵部队加以应对的话,结果只能是自缚手脚,反而让敌人的强项得以发挥。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归根结底,军事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邯郸学步并非“速成班”。
2023-08-15 11:23
2021-10-27 13:08
2021-09-28 09:51
2021-09-18 17:32
2021-08-31 09:07
2021-08-31 08:50
2021-08-31 08:46
2021-08-26 08:45
2021-08-26 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