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真正的竞争对手终于来了(二)
作者:Challey
在第一篇中,我们提到比亚迪成立全资子公司“深圳比亚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看其经营范围,完全是剑指无人机。而且比亚迪电子进军无人机将可能采用迂回跨界的打法。
在接下来的续集深度分析中,主要从比亚迪将会研发什么样的无人机(从消费类还是行业类无人机入手)、比亚迪的策略、人才瓶颈、比亚迪进军无人机的可行性,能否弯道超车等方面来进行。
一、比亚迪将会研发什么样的无人机
无疑,比亚迪肯定结合自身的优势,研发车载无人机,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从正面与大疆竞争,几乎没有胜算的可能。
那么,比亚迪将从消费类还是行业类无人机开始入手呢,对于一个刚成立的公司,技术根基还没打牢,飞控、图传、云台、相机等等技术还未成熟,不可能两线作战。比亚迪只可能选择一个方向,那么是消费类还是行业类呢?这要看比亚迪的方向了,如果是瞄准行业类,那与大疆正面竞争的角度就小多了,但是做出来,更多的需要集成商去推广,而要想做好一款行业无人机,比亚迪需要更多的行业经验和统一的标准,显然,比亚迪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那目前就只有一个方向:车载消费类无人机。
至于开发什么类型的车载无人机,在第一篇中已经放出了很多汽车厂商的试验机型(见上述部分)。2018年,就传出比亚迪要做车载无人机。并有试验:比亚迪秦Pro通过车内DiLink中控大屏,直接操控无人机起飞。显然,2018年的那场试验,比亚迪的产品纯粹是玩玩,这样的产品很难拿得出手。要拿出真正吸引消费者的无人机,还是车载无人机,外观必须美、体验必须好、操控必须溜,最好是无感飞行......那就要考验比亚迪的创新和工业设计了。
二、比亚迪的优势
比亚迪的优势在于汽车生产与销售渠道等现成资源,其次还有比亚迪布局的电池、半导体芯片、供应链等方面。
电池优势:
用到无人机上的电池需要特殊加工生产,这点相信比亚迪能够做到。
芯片优势:
比亚迪刚刚成立的半导体公司能否与同样刚刚成立的无人机公司协同,并且快速研发出芯片,这需要时间,刚开始肯定无法体现出优势,但是如果一旦第一代产品成熟,第二代第三代的芯片优势将会充分发挥出来。这是大疆缺乏的,大疆目前还没有进行自研芯片。
制造优势:
比亚迪有成熟的工厂制造车间,要改造也是时间的事情(看新冠疫情下的比亚迪口罩生产线改造就知道),因此如果投入生产,比亚迪的成本优势肯定是有的,这方面大疆同样处于劣势。2017年大疆无人机的生产大部分给了深圳的海能达,后面可能自己也进行生产。而偏偏无人机生产组装的过程繁琐,组装后还要进行适飞测试,目前需要人工的地方还比较多。这方面大疆的生产成本优势是无法与制造巨头比亚迪相比的。
供应链优势:
大疆能够在无人机市场上所向披靡,首先凭借的是其积累的技术和产品体验,行业内无人能出其右。第二个也是最厉害的是大疆的价格优势,一旦大疆进入某个市场(无论是消费还是现在的重点行业市场),譬如植保、电力线巡检等等,一旦产品成熟,立马祭出价格大棒(当然不是所有机型都降价,只用一两款来打压竞争对手),往往把竞争对手打的不知所措,消费类如此,行业也是如此。
为什么大疆能够以质优价廉取胜?
就是因为其成熟的供应链优势,基于已有的市场和采购基数,大疆在各个元器件方面有很大的议价空间,供应商往往只能由大疆说了算。在整合上下游各个产业链方面,大疆更是得心应手。因此,无人机市场成了大疆自家的菜园子。
但是,一旦比亚迪进来后,以其本身强大的供应链,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比亚迪能否造出消费者喜爱的产品,能否有量的优势。
因此,供应链方面比亚迪有优势,但是不是前置优势。
三、比亚迪战略与策略
哪怕拥有上面诸多优势,采取跨界竞争模式,但是面对强大的大疆,估计比亚迪也没有完全胜算的把握,这就需要比亚迪有长远的战略和策略打法。
长远方面的战略需要考虑无人机与汽车定位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避开正面竞争;同时在某些方面需要深入战略布局,否则大疆依然可能与车企合作进军车载无人机消费市场,那样比亚迪所谓的跨界竞争模式将不复存在,胜算的几率就小很多了。
在策略方面,其实主要是市场营销与销售,怎样与大疆进行差异化,要不要跟大疆打价格战的问题。
四、人才瓶颈
说到底,一个行业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而无人机行业由于前期经过市场的洗礼,消费类基本只剩下大疆,人才流失、分流非常严重。特别是战略级定位的人才非常少。
在这个行业一直与大疆“硬钢”的深圳道通智能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前期通过各种渠道(包括从大疆挖人,所以两家企业打得难分难解)找到了很多技术型人才,也因此开发出了不错的无人机,但是却因此出现了内部问题,各路高手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在方向和路线问题上没有战略。要么跟在大疆后面走,导致被大疆提起外观诉讼,即使在8K方面先行一步也还是没有跳出大疆的竞争圈子,因此,深圳道通一直过的很“憋屈”,明明有好的技术,投入也不少,就是打不开市场,做不起来。
这就是战略级人才的缺失。
而比亚迪也将面临这样的情况,有钱能招聘到好的技术型人才,但是站在全局高度找方向,定布局的却很少。
五、比亚迪进军无人机的可行性,能否实现弯道超车?
那么,比亚迪进军无人机行业可行吗?
这是一个伪命题,人家都已经开干了,还说可不可行的问题。但是,从比亚迪电子注册资金5000万这一点来看,是远远不够的。
比亚迪没有选择收购其他无人机公司(收购会带来方向性问题),意味着他们会从头开始干。如果是一个80~100人左右的团队,一年的工资就要花掉一半多,还需要其他技术设备等较大的投入。因此,区区5000万根本不够。深圳道通可是每年都花上亿,原来做了几年消费类的普宙飞行器科技(深圳)有限公司(GDU)也宣称花了3亿,但后来还是不得不转到行业市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不要说弯道超车了,当然比亚迪集团后续会不会继续追加投资就未知了。
我们都希望行业有好的竞争,至少要有两家,对消费者,对市场的创新才会是好事。无人机是我们很多人从小就有的梦想,车载无人机更是会让有车一族和还未拥有车的一族插上飞翔的翅膀。
2025-04-21 11:03
2025-04-21 11:03
2025-04-21 11:01
2025-04-21 11:00
2025-04-21 10:59
2025-04-21 10:54
2025-04-21 10:49
2025-04-17 15:37
2025-04-17 11:00
2025-04-16 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