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询价单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人物访谈 > 技术专家 > 正文

他真厉害:用“中国首架无人机”向祖国生日献礼,高寿101岁

2020-05-05 10:58 性质:转载 作者:追踪中国第一 来源:百家号
免责声明:无人机网(www.youuav.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二、奋发有为,大干100天研制出“中国首架无人机

是英雄,总是有用武之地。1952年调入北京航空学院,时年34岁的文传源可谓青春年少,激情四射。一方面,学校的科研设备、人才的舞台更大更广阔;另一方面,胸中涌动的那份报国热情像干柴遇到了火星,开始熊熊燃烧。

在学习中增长才智、在教学中培育人才、在科研探索中找到了更好地创新报国的“切入点”。

当年首架无人机试飞时照片!

上世纪50年代末,他在解放思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指导思想的引导下,在无人驾驶控制飞机技术、仿真系统、系统仿真论、飞行器主动控制和综合控制技术等方面如饥似渴地攻坚克难地学习研究,开拓性地研究工作。厚积薄发,1957年他审视世界无人机的发展,大胆地提出研制中国无人机的设想。

纵有千难万险,也要偏向虎山行!面临“一无资料、二无经验、三无设备”等重重困难,文传源作为总设计师,带领300名北航师生,开始草拟技术方案和研制计划。当得知这个想法,苏联专家说:这无异于异想天开。

填补空白,研制中国首架无人机的方案最终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支持!

1958年6月29日,北航成立了无人机研制指挥部,开启科研攻关,目标是当年“十一”之前要飞上天!要向祖国生日献礼!

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知道什么叫做“大跃进”。当时,文传源在“大环境中”保持冷静,面对任务重、时间紧和大压力的“攻关环境”,他反复地告诫自己,在火热中要保持异常地冷静。

作为“总指挥”,文传源讲究科学管理。无人机有自动着陆系统、发动机系统等12大系统都急需要攻关研制。而与之对应的是,他对研究团队进行分工负责,成立了气动组、数据测试组、自动起飞等12个组。他先定下计划完成时间,再带领大家通过倒排计划、顺排措施,采取重叠、交叉、穿插研制管理方案等多种手段,步步推进,稳打稳扎。

文传源说:有人驾驶的飞机,出事故也大都在起落的时候,无人机要实现安全起落,更加困难。因此,无人机攻关,起飞和降落最为关键。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大量的试飞必不可少。试飞时,地面安排有保障人员,机上也有飞行员和文传源等主要设计人员。试飞,风险时时相伴。而文传源却是常常置之度外,带头上机飞上天。后来,他接受采访时说:“有一次起飞,本来设置为无人机驾驶模式,飞机应该按直线滑行升起,但它突然变成螃蟹走路一样,横着出去了,我们赶紧让切换成有人驾驶模式,飞机这才平衡下来。要是处理不及时,现在想想,还是有些后怕……”

试飞的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测量收集数据的过程,且所有数据都得从头进行测定。那段时间,熬夜加班成了家常便饭,有时三四天连着不睡觉也不知怎么挺过来的。本来就很瘦的他日渐消瘦,体重一度从53公斤迅速下降到了44公斤。

测量数据,联调联试。从有人试飞到无人试飞,从地面、机上分别调试到地空联调,数百次测试之后,飞机可靠性终于有了保障。1958年9月,无人机所需的12个大系统全部研制完成,并装机调试。

校庆时文传源回校参观!

众目睽睽,成功在此一飞。1958年“十一”这天,是新中国成立9周年纪念日。这天,命名为“北京五号”无线电引导着陆正式试飞验收,可谓“首飞成功”!

文传源带领他的科研攻关团队向共和国生日,敬献上了一份极其珍贵的礼物。

当时,在现场有人感叹说,这要是在老大哥苏联,要3个研究所做两年才能完成。

面对取得的成果,文传源高兴地赋诗两句:

大鹏劲搏凌霄志,红日高去飘彩云!

此后,又经历5个月的完善试飞、调整、修改,次年早春二月,“北京五号”验收试飞圆满收官。

这一成果,填补了中国没有无人机的空白!开创了中国无人机研制发展的先河!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热点资讯
推荐图文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