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除了给休闲娱乐业带来挑战外,也对快递、外卖配送等触达服务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作为生活服务场景的最后一环,这种服务方式大大增加了人与人的接触机会,增加了病毒传染的可能性。
前几天,深圳还曝出外卖员被确诊的消息,这让以外卖为食的众人毛骨悚然,若是减少接触也能拿到货物无疑会安全很多。
这不禁让人想到各大公司酝酿多年的无人配送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会迎来大显身手的机会吗?
酝酿多年的无人配送
对于很多在异地打拼的人来说,不管是外卖还是生鲜,都直接在网上搞定,可以说完美响应了在家隔离的号召。
根据苏宁小店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北京苏鲜生线上蔬菜、水果的单日订单同比增长了200%,苏宁小店菜场线上订单环比增长245%。
原本的线下购物需求被转移到线下,春节期间的外卖需求不减反增。
可以说,这些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配送员们,成为了这场疫情大战的中流砥柱。
为了避免传染,美团、阿里等先后开通了“无接触配送”,即配送员和用户约定将商品放到物业中心、公司前台、门卫值班室等指定位置,减少配送员与用户的直接接触。
虽然“无接触配送”在目前情况下可谓是一种又可行又妥协的方案,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隐患。
无接触,始终没有无人来得更加安全。因此,借用苏宁金融研究院预测的一句话,此次疫情可能是无人配送加速发展的契机。
其实,对于无人配送概念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提出来了。
2016年,亚马逊曾演示过快递无人机Prime Air的试飞配送过程,无人机通过导航定位系统检测着陆区域,再将包裹投下。
不只是国外巨头,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们也在着手于无人配送技术。
比如美团、京东等都先后表示过正在无人配送产品的测试运营,让服务机器人送快递和外卖…….
再说回现在,在这次对抗疫情的战斗中,也出现了无人配送机器人的身影。
比如广东省人民医院的两台无人驾驶机器人。它们在医院中承担着送药、送餐、回收被服和医疗垃圾等工作,大大降低了医护工作人员交叉感染的风险。
这些不知疲倦,不分昼夜,不惧病毒的机器人,无疑给医院省去了不小的工作压力,据报道,还有4名配送机器人也在日前赶赴武汉。
同时,京东也在2月2号表示,他们的物流已经开始部署无人配送服务,无疑会让普通人更放心地拿快递。
还有技术难点需要突破
虽然如今无人配送迎来一次机会,但领域内还存在着两个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就是技术上的局限。无人配送使用的是自动驾驶技术,但这项技术始终不成熟。
另一方面,就是商业成本的问题。
无人配送机器的研发成本和配送成本都远远高于人力成本。
美团的无人配送部总经理夏华夏曾透露过,美团小型无人车成本约为10万元,中型无人车成本约为20万元,机器的配送成本平均下来,每单要达到7~8元才能持平。
这种情况下,自然是聘用普通配送员要便宜得多。
不过,技术总是不断进步的,只要市场能够给予无人配送服务实践的机会。
过去,大家都更愿意接受有人服务,不过在经历了此次疫情后,众人对无人服务的接受程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今后,无人配送在技术和成本上有所突破时,人们的接受度也高,无疑会迎来一场商业大变局。
2024-12-19 09:35
2024-12-19 09:33
2024-11-06 11:01
2024-08-23 10:18
2023-08-01 09:38
2023-07-29 09:20
2023-07-29 09:18
2023-07-29 09:17
2023-07-27 09:34
2023-07-27 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