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臂章感觉就是把我国作为了假想敌。但是也有消息说美国军队在臂章管理方面其实是比较松散的。所以这不是一个官方的行为。宋先生您怎么看?
军事专家 宋心之:我的看法就是官方行为。因为作为一个作战部队,它首先从上级得到的各种指示,就要明确我和谁作战。根据这个去做他的臂章。然后安排各种演习训练的任务。这个飞机不可能从军舰上起飞。因为翼展太大了。非常占地方,只能从陆地起飞。那么,它在演练什么?在演练从关岛起飞向西太平洋地区进行远程奔袭。这个奔袭目标显然就是对中国的,这是毫无疑问的。第二个就是演习部队已经把中国沿海的地形都放的比较少!挑衅和作战目标的指向就非常清楚了!这个不是作战部队的随意行为,是高层对作战部队作战对象的一个明确赋予!
现场推演:如果MQ-9就来了,我们怎么反制?
军事专家 王明亮:从美国现在从战略上的企图进行了一些演练来看,飞机它即便要用,大概率就是在南海,打我们那些岛礁上的一些军事设施,或者部队。从关岛过来以后,或者中间找个什么岛礁落一下地,然后直接过来攻击,在中低空实施攻击。就是在一种低强度冲突中,他又不用冒飞行员过来的这样一种风险。他可能是含有这样的意图。那么要应对它,我们可以有办法。但是重点应该是岛礁一带的这样一种防御。岛礁现在可能真要警惕这种无人机的一种中低空突袭。
除了在岛上的防御兵力之外,在岛礁附近有一定的探测力量的部署,这样才能够发现他低空侵入,包括一些干扰性的设备、一些低空,低慢小目标的设备,这些方面的建设我们都应该加强。
军事专家 宋心之:首先第一条,MQ-9的飞行性能是大家都非常清楚的,速度慢,飞的时间长,飞的高度并不是太高。中国现在所有的战斗机都可以打,但是问题是它的续航时间特别长。另外这个飞机它的整个材质,非金属的东西多,就是什么复合材料这类东西多。所以可能在雷达影像的探测上它属于半隐身目标。这就对雷达预警系统提出一个挑战,能不能连续掌握和及时发现这个目标?这是一个问题。真正发现了它。如果它侵入我们领空的话,我觉得打这类目标不是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无人机研发和制造领域取得的进步可以说也是有目共睹的。近期网络上就有一段关于中国无人机蜂群系统试验的视频,引起了国内外军事媒体的关注。
10月13日,中国电科集团电科院在网上放出一段官方视频。视频中,中电科利用48联装发射机,在卡车底盘上发射,一次密集齐射,就能将48架无人机投射上空。无人机在被发射出去之后,机翼会弹出,自身动力系统开始工作,无人机进入巡航阶段,发现目标时,无人机就会化身为导弹,进行攻击。
而这款无人机系统,可以通过多辆发射车一次发射200架无人机,形成庞大的“蜂群”,具备精确编队、变换阵型、对地察打和精确打击等多种任务能力,使打击效果倍增。
除了能够陆上发射,这款无人机“蜂群”系统还可以采用空中悬停投放、机动投放的方式,利用“蜂群”进行对地侦察、打击、精确定点清除等各类任务。
视频中展示的陆空协同固定翼无人机“蜂群”系统是我国首个实用化的无人机“蜂群”,展示了无人机“蜂群”的全流程任务能力。
主持人:刚才视频当中展示的这种无人机蜂群战术看起来杀伤力非常的大。那么它离实际应用究竟还有多远?它可以用来执行一些什么样的任务?
军事专家 王明亮:视频我们看了还是感到很振奋的。我们国家工业部门在无人机、蜂群装备和战法使用上研制取得了一个很大的进展。它解决了一个发射问题,解决了多机群在空中的协同飞行问题。解决了信息实时回传,还解决了打击,这是个很重要的进步。但是从整个无人机蜂群发展来看,达到预期的目标可能还有一段距离。
我们一般把无人机的作战分成几个阶段,一个就是单机作战,当即可以实施打击;第二个我们称之为集群。什么叫集群?同时放几十架对一片目标实施攻击。但他飞机与飞机之间并没有协同,没有一种任务规划,它彼此之间是不联系的。我们真正意义的蜂群,他一定是各个飞机之间有任务分配,可以协同,但又是用无人机的自控制实现的,而不是靠地面遥控的,或者也不是靠程序控制。
现在来看,我们向真正意义的“蜂群”这个目标迈进了非常重要的一步。但是真正要实现各机群之间的分布式的自协同、自适应、自规划、自决策,还要进行新的技术探索。
为什么这么多国家都特别青睐无人机蜂群战术?是否代表未来无人机战术的一种发展的方向?
军事专家 宋心之:显然是这样的。我们知道现在最时髦的叫做人工智能AI技术。而蜂群作战最主要就是这个(AI技术)。无人机的蜂群,它要有人工智能的这种能力来分析目标、识别目标和攻击目标,同时还要在自己的整个队形当中协调配合。所以我觉得无人机作战系统,加入信息化的这种技术来实现人工智能的一种集群攻击。就像王老师说的,这样的一个水平,目前我个人看离实战还有一点距离,但是会朝这个方向加快的发展。
主持人:说到咱们国家的无人机技战术的发展。今年9月航天科工某单位发布的一篇文章当中,他提到了一种“蜂甲一体”作战系统,就是无人机蜂群和装甲战车一体化。由地面装甲车辆负责指挥无人机群来进行作战。无人机可以携带弹药来执行反坦克轰炸地面目标等任务,或者是执行侦察、巡逻、警戒、破袭作战等等。对于这样的一种新的尝试,两位怎么看?
军事专家 王明亮:其实从刚才中国电科这个视频跟大家可以看到,它是个机动发射车、发射箱。那么这个车辆完全可以配备到我们的装甲部队中间去。跟我们的坦克编在一个编队里共同实施作战,或者更小单元。
我们还看到有些资料,就在一个坦克车上,或者装在车上可以架设一个投射无人机的这么一个装置。那么这种无人机加入到坦克部队之后,我们叫“蜂甲一体”,它的作用在哪呢?
首先一个最重要的作用是解决它的大区域的侦察问题。因为坦克部队它速度相对空中来说很慢。进入到山地丘陵地带的时候,很可能有敌人埋伏的火力点或者远方有敌人的装甲部队、反装甲部队在那。我通过无人机的话,通过这种侦察手段,可以扩大到很大的这种侦察范围,这个是对坦克部队特别重要。
第二,它可以实施这样一种远区的这种外围的警戒。如果发现敌人一些小的火力点的话,它可以携带轻装甲武器对它实施杀伤。
第三,很重要作用就是通信中继。那么我坦克部队进入到山地丘陵地带作战,我需要保持通讯联络,我编队内部的通讯跟上级的通讯怎么办?用无人机给他搭一个基站空中基站,解决通讯中继问题。
所以说从这三个方面来看,这“蜂甲一体”对于提升我们装甲部队的作战的效率、它的机动力、他的防护性、它的打击力和这种指挥控制能力都非常有帮助。
对于这种风险一体作战系统,专家怎么看?
军事专家 宋心之:“蜂甲一体”的设想,我觉得是很不错的一个设想。但这里面还有几个问题要解决。在战场上其实无人机还有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回收再次使用。现在看来还有很多这一类的具体技术问题要逐步解决,才能把“蜂甲一体”的这样一个设想最后落实下来。
2023-08-15 11:23
2021-10-27 13:08
2021-09-28 09:51
2021-09-18 17:32
2021-08-31 09:07
2021-08-31 08:50
2021-08-31 08:46
2021-08-26 08:45
2021-08-26 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