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最初在军事领域大战身手,随着行业的发展开始在民用领域方兴未艾,不仅具备了航拍、测绘等功能,在创客们的脑洞大开之下,又出现了载人的功能,而这让我们不禁对无人机二字产生了质疑。
2016年1月在美国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亿航首次发布自动载人飞行器184,称可乘坐一位乘客,从宣传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拥有8支螺旋桨和4支机臂的飞行器看起来像一个小型的直升机。而这已经不是世界上第一台可载人的无人机了,在德国也已经有创客进行了载人无人机的研究,并且获得了首飞的成功。
亿航自动载人飞行器184/图 来源网络
或许对发明者而言,是希望载人无人机的出现可以改变我们传统的旅行方式,就如当初的汽车、火车和飞机一样,但就行业技术发展现状而言,这显然不太可能。
首先是续航问题,除去工业级无人机之外,大部分消费级无人机均采用电池作为动力来源,而电池的电量是有限的,能够承载一个成年人的体重进行起飞必定需要更大的动力来完成。
传统的出行方式都可以在保证动力续航的情况下完成,并且随处都有补充提供动力的能源点,如加油站、火车站或者飞机场,但无人机却无法做到随时补充能源。
其次是安全问题,安全是每次出行必须保障的,但是就我们现在看到的载人无人机机型来看,乘客的身体几乎都是暴露在外的,而且宣传中也并没有指出有什么特别的安全保障措施,那么当人们选择无人机作为酷炫的出行座驾时,安全又该怎么保障呢?
除去乘坐者的安全问题,其他人的安全问题也必须纳入考虑范围,大部分人的出行都限于人类聚居区,一旦飞行器发生任何事故,坠落在人群中,所带来的伤害将不可预估。
最后是成本问题,虽然无人机与普通飞机相比已经省下了万向桨箍、变速箱尾浆等等一系列我们看不懂的配件,原理也简单了一些,但是由于开发成本、材质使用和试验耗损等因素的影响,一台载人无人机的价格并不会太低。
而且无人机的出行还受到时间、天气和监管的限制,这样一来,即使开着无人机上街可以回头率无限爆表,但技术尚未成熟的当下,一个载人无人机的性价比实在太低。
无人机行业的百花齐放也为行业带来了各种概念机和有创意的发展方向,载人无人机就是其中一种,但是其种种功能尚不完善,只能作为一个短距离的炫酷工具,而不能作为日常的使用工具。
2020-10-21 10:08
2020-10-11 11:52
2020-09-16 18:27
2020-09-01 08:21
2020-08-27 16:24
2020-08-13 08:54
2020-08-11 17:29
2020-08-04 16:41
2020-07-27 11:49
2020-07-13 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