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问题:超越人类是个漫长过程
随着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引发人们对机器人超越人类智慧的“奇点”到来、人类失去对机器控制的担心。计算机科学和密码学的先驱图灵曾提出一种测试机器是否具备人类智能的方法:让计算机和人类裁判对话,如果能使超过30%的裁判认定它是人类,那么就算通过测试。2014年,来自俄罗斯的聊天程序“尤金·古斯特曼”首次通过了图灵测试,尽管它模拟的只是一个13岁乌克兰男孩。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美国Space 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等人纷纷警告人们注意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但总体上来说,目前机器人主要从事程序化、规定性的工作,人工智能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对人类智慧的超越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此外,机器人发展产生一些新的法律、伦理问题有待解决。
广泛运用:如何成为赢家而非输家
过去,机器人将人类从危险、繁重和枯燥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现在,机器人将人类从更需智能的工作中取代,这引发人类对机器人替代劳动、造成失业的担忧。人类发明了机器代替人劳动,并不是要把自己排除在外。
回溯机器出现以来的人类历史可以发现,机器在取代一些工作的同时,也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例如企业采用机器人后,增加了对机器人研发设计、应用开发、操作、维护保养等工作的需求,事实上,机器人仍难以替代那些创造性工作。当然,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也会产生赢家和输家。一些地区如果传统产业被替代又没有培育出新的接续产业,就会造成经济的衰退。被机器人替代的员工往往需要通过就业再培训,学习新技能和转移至新岗位,一些不能适应新工作的人将会彻底失去工作。由于各国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能力不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和应用对不同国家的影响也存在很大差异。发达国家人工成本高,机器人的采用特别是机器人成本的下降,可以抵消与发展中国家的成本差距,自动化和智能化工厂设在终端消费者周围,在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还能提高对用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因此造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竞争力的此消彼长,美国制造业的回流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此。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消退和劳动力成本提高,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成本优势正受到挑战。工业机器人应用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能部分抵消成本上涨,是应对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快速上涨的重要手段。工业机器人本身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机器人产业的成长能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及其配套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使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整体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增强我国高端产品的供给能力,解决制造业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不匹配及由此造成的产能过剩。
2020-10-21 10:08
2020-10-11 11:52
2020-09-16 18:27
2020-09-01 08:21
2020-08-27 16:24
2020-08-13 08:54
2020-08-11 17:29
2020-08-04 16:41
2020-07-27 11:49
2020-07-13 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