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询价单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综合资讯 > 正文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特机动青年突击队”急难险重显担当

2021-01-12 08:37 性质:转载 来源:大众新闻
免责声明:无人机网(www.youuav.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重,贺兰山阙完成技术大考

验证飞行试验凌晨三点起床,这个时间仿佛变成大家的生物钟,为了提高效率,没有一名队员舍得用着宝贵的飞行准备时间休息,固定的出发时间为3:40,但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前10分钟坐上大巴,整装待发。

空域对于试验队来说,也是十分吝啬的,第三架次、第四架次无人机要在三天时间内完成飞行试验,进行近10个科目的验证。“压力瞬间降临在专业组每名成员的肩上,第一天从发射到回收工作了20个小时,第二天的技术准备和合练持续了14个小时,第三天下午4点回来的时候,20多人的大巴上鸦雀无声。”田晓威说道,适逢飞行,队员们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已经成为了常态。

尽管戈壁狂风肆虐,第五架次还是如期定在6:10的窗口发射。拂晓之前,在零下20度的气温下,山中的水汽在冷空气的作用下瞬间结霜,寒风卷积着冰霜考验着方舱内的设备和每一名队员,棉靴和多层的厚袜子已不能阻挡严寒的侵袭,脚下的暖贴也在低温的考验下变得如铁片一样坚硬。“你怎么不带着点手套啊?”看着冻得发紫的双手我问到。“戴着厚重的手套,无法准确判断发动机启动接口的连接是否牢固,这项工作必须要徒手完成,双手冻僵对我来说早就习惯啦。”保障中心张威笑着说。“是啊,电气、测控设备的电缆插拔也必须徒手,不能马虎。”电气专业的谢晨附和道。无人机在空中的姿态控制、各项数据传输高度依赖综合航电和测发控,如有丝毫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小则中途退出任务,重则坠机。而谢晨、孙立志所在的技术组,每次试验前都要在方舱、发电机和靶机放线十余条,总长度100多米,在发动机启动之前,他们都会同保障中心的同事将所有线路徒手巡检一遍。

十平米的方舱,被队员们戏称为“冰窖”,野外条件简陋,为了保障控制和监测设备的正常工作,队员们放弃了一切可以取暖的大功率电器,12个人靠着体温才勉强将室温维持到了0度。女队员唯一能够享受到的“特殊待遇”,便是一个小功率吹风机。“除了给设备吹风预热之外,我从没见过这三位女将用它。”常浩说道。

刘贝的一句“习惯了”,轻描淡写,其实,吹风机中暖风带来的诱惑,已经远远超过了40公里外酒店的床榻。“在航天,女生都是女汉子,我们不需要搞特殊。”刚入职半年的李珍珍戏说道。

就在这样的重压和艰苦条件下,12月14日,伴随着最后一架次飞机圆满完成预定飞行科目,顺利回收,该型号靶机81天高质量完成了9架次飞行试验,并验证了全部指标,在国内无人机领域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也为公司在该系列靶机研制、生产、试验和培训等全寿命周期的任务拓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多项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相信,正因为拥有多个这样年轻、敢为的团队,公司无人机产业化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走得更宽、更远。

12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推荐图文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