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双十一是中国电商物流的年度大考,那么黑色星期五则是海外零售商的压力赛。
年初几个月,亚马逊的仓储和交付能力就备受考验,一度手忙脚乱。而后的数月改善,也到了交成绩单的时刻。期间所采取的动作,包括在美国和加拿大新增了至少75个新配送中心、分拣中心、地区航空枢纽以及配送站;同时,亚马逊还雇佣10万名季节性员工来应对“爆单”,鼓励消费者从实体店和社区中心自提,推出了“亚马逊日Amazon Day”服务,消费者可以在某一天一次性收到全部订单货物。
除了增加人力物力和新的配送方案之外,亚马逊也在做减法,比如从主页移除“Daily Deals”,停止发放优惠券,以及,裁员。
作为亚马逊物流体系中的明星项目,Prime Air空中快递无人机一直备受瞩目,并引发同业争相效仿。而在一年一度最关键的黑五期间,亚马逊却对这一机构挥下了“镰刀”,被裁掉的十几名员工分别覆盖了研究、开发和制造部。
尽管与Prime Air遍布全球的近千名研发人员相比,这次裁员比例并不高,但一个延续了七年的路径变化,却足以显示出不小的问题和决心。
八年磨剑:谁扼住了Prime Air的喉咙?
在电商平台们常年新闻轰炸下,对于无人机配送,大家就算没吃过猪肉,也都见过猪跑。而作为这一创意的发起方,杰夫·贝佐斯所领导的亚马逊无人机项目Prime Air自然备受关注。
2013年,亚马逊CEO贝佐斯提出,将在五年内实现无人机配送服务。当时曾被群嘲,比尔盖茨就曾称他是“梦想家”。但亚马逊坚持这一路线,还相继在英国、法国等成立研究中心来推动无人机技术研发。
而今年9月,亚马逊获得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Part 135标准认证,可以在“操纵者的视线之外”携带物品,被视作是该项目的“里程碑”。Prime Air副总裁大卫·卡本发表公开声明称:“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对亚马逊自主研发的无人机配送服务的操作和安全程序有信心,该服务有朝一日将实现30分钟送货上门的愿景。”
按理说有了跨越式的进展,按照大企业“先人后事”的理念,应该招兵买马,赶紧推动无人机赶上今年“黑五”才对,怎么反而裁员了呢?
答案是:他急了!
从外部环境来看,越来越多的友商加入了无人机配送赛道。
有电商平台,如沃尔玛此前就已经在北卡罗来纳州费耶特维尔开展试点项目,用无人机递送食品和家居用品;有物流企业,UPS同样获得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许可,可以生产和使用自己的无人机;还有科技大厂,谷歌母公司Alphabet通过旗下名为Wing的无人配送机,向弗吉尼亚州的学生提供图书馆相关服务。
与这些玩家相比,亚马逊简直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典型代表,直到去年6月亚马逊宣布无人机配送将在“几个月内”启动时,内部还认为新设计的无人机需要更多测试,与亚马逊仓库还没有整合好。从发起人到“第三”,Prime Air重度拖延症实锤了。
(亚马逊六角形下一代混合动力无人机)
2025-04-09 09:47
2025-04-09 09:45
2025-04-08 09:29
2025-04-08 09:25
2025-04-07 10:28
2025-04-07 10:25
2025-04-03 09:17
2025-04-03 09:14
2025-04-02 09:30
2025-04-02 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