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北京”4号无人机完成机体试制,同时也完成了新老两种设计的地面滑行试验。1960年4-6月,“北京”4号无人机进行两次母机运载试飞,飞行性能满足作战需要,随后进行首飞。下图就是挂载在母机上的“北京”4号无人机,以伊尔-28(轰-5)的体量,一次也就能携带一架。
“北京”4号无人机
参考伊尔-28挂鱼雷
研制中曾制造了2架1:4地面飞行试验模型(用于观察性试验),2架1:2地面飞行试验模型,3架全尺寸原型机。X01号原型机用于静、动力试验,以及运载和脱离母机试验,X02号原型机则用于火箭加速试验。X03号原型机配套了全部设备并加满油,用于发动机点火以及飞行试验,相当于一架完整版试验机型。
经过飞行试验表明,整体设计方案符合预期并具可行性,母机运载方案安全可靠。加速器和遥测装置顺利工作,回收系统也表现良好,这款5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的高空高速靶机整体表现出色。设计上为了迎合超音速飞行需要,采用了三角翼鸭翼布局,同时飞机安装了自动驾驶仪、照相记录装置、信号发生器(参考“黑匣子”)、银锌电池、变流稳压系统、自动脱伞器等。
飞机全重1190千克,机长7.3米,翼展2.34米。安装2架冲压发动机,单台推力540千克力,4枚固体火箭发动机作为辅助动力,每枚1700千克力。
“北京”4号无人机 三视图
这些装备以及配套设计在当时都是相当先进的,也是完全顺应航空发展趋势进行,要知道1954年苏联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米格-19才首飞,我们对应型号歼-6于1958年才开始研制。实际上包括“北京”4号无人机在内的多款机型表明,当时的无人机研制定位倾向高空高速,和美国U-2、SR-71等设想类似,在这一领域当时的研制水平绝对处于世界一流。
2025-04-24 10:38
2025-04-24 10:30
2025-04-24 10:27
2025-04-23 10:17
2025-04-22 13:08
2025-04-22 13:07
2025-04-21 11:03
2025-04-21 11:03
2025-04-21 11:01
2025-04-21 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