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栖型仿鳄鱼机器人、多模式推进机制的仿生机器鱼、基于手势感知的四旋翼飞行技术研究……11月30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七届“天宫杯”研究生创新实验竞赛在将军路校区体育馆举行。本届竞赛共有56个参赛队参赛,参赛项目涵盖航空航天、自动化控制、信息通信、材料化工、艺术创作等多个领域,涌现了众多充满想象力和极具创新性的创新作品。
比赛现场一只飞翔的“大白鸟“吸引了记者的视线,这不是普通的白鸟模型,它的名字叫“多段复合式扑翼固定翼仿生飞行器”,翼展近两米、重量仅400g。该飞行器基于仿生学的原理模拟鸟类扑翼飞行,拥有空气动力学性能和最大的灵活性,无需额外驱动便可进行自主启动、飞行和降落。“这种鸟类造型的飞行器主要特点是效率高,在相同的电池容量下,比常见的那种飞行器的飞行时间多一倍。”项目成员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的孟宇介绍道,“它的作用主要是侦察,隐蔽性高,远距离飞在天上很难分辨是不是真正的鸟。而且相比与传统无人机会发热的发动机相比,仿生鸟是利用电机,发热更小不易被发现。”
据介绍,这款飞行器之前在外省展出时,被央视春晚节目组的人士看到,对方很有兴趣,主动邀约。该飞行器有可能将亮相央视猪年春晚中一个科技互动节目。
众多作品中,因“长相奇特“引人注目的当属仿水陆两栖型仿鳄鱼机器人了。鱼的尾巴、泥鳅的身材、鳄鱼的灵敏度再加四个可以转动划水的轮子,别看它长得”其貌不扬“,工作起来一点也不含糊:水中可以游动、爬行,浅水中能够直立行走;陆地上能够适应多种地形,若采用仿生所研制的仿生高粘度材料,还可以在垂直光滑的墙壁上爬行。
该仿鳄鱼机器人全身都可以灵活运动,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研二的陶洁莲捏着它的尾巴介绍道:“它这样横向摆尾是像鱼游动时的尾巴一样,纵向摆尾则是仿的海豚游动时的尾部。”该机器人可以在不同条件的环境中执行监测任务,应用于水中潜伏、抢滩、勘测水路危险地带等,具有干黏附的机器人未来预计也可应用于空间站维护等领域。
整场竞赛涵盖方面广,科技含量高。据悉,“天宫杯”研究生创新实验竞赛已举办7年,很多由南航的学生团队设计的作品已经被投入生产,在军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025-04-24 10:38
2025-04-24 10:30
2025-04-24 10:27
2025-04-23 10:17
2025-04-22 13:08
2025-04-22 13:07
2025-04-21 11:03
2025-04-21 11:03
2025-04-21 11:01
2025-04-21 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