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伦理难题
在苏莱曼尼被杀以后,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埃斯珀声称,“游戏规则已经改变”。当时,有媒体评论认为,对强者来说,可能已不需要出动大规模地面部队,也改变了伏尸百万、血流漂杵的战争模式;但对被打击的弱小一方来说,意味着更不可预测的攻击,更冷血残酷的杀戮。
确实,单以行刺来说——在古代,想要刺杀谁,譬如荆轲刺秦王,必须近身搏斗,用的是短剑;在近代,塞尔维亚人刺杀斐迪南大公,用的是手枪,距离也不能太远;现如今,杀人于无形的AI无人机,谁知道会从哪儿冒出来?
如果强者能动辄采用无人武器进行斩杀,一旦判断错误,将会严重冲击战争伦理。即使是高度智能化的无人系统,是否能对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做出瞬间反应?对已受伤失去战斗能力或被剥夺武器、主动放下武器的敌方人员进行识别?又如何对对手的真正意图给出回应?特别是在遇到敌人以平民为掩护实施袭击时,如何准确地加以区分,并精确实施攻击?
一旦判断错误,就会滥杀无辜。这将严重挑战国际人道法要求的“无论何时均应在平民和战斗员之间,在民用物体和军事目标之间加以区别”,以及战斗员不再从事敌对行动或放下武器时即应停止攻击的区别原则。
2010年,驻阿富汗美军与塔利班武装在阿南部激战时,美军内华达空军基地的军事人员利用无人机锁定3辆公交车。当时,这三辆公交车正驶向交战区。在经过长达3个半小时的跟踪监测与分析后,美军无人机操作员判定车队是在向塔利班提供支援,并实施了攻击。但事后证实——车内并非武装分子,而是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平民。
根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估算,美军在阿富汗战争时使用无人机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区打击恐怖分子的行动中,死亡的平民与武装分子比例高达10∶1。这种高附带损伤率已经超出国际人道法的必要性原则,并严重背离“对军事目标进行攻击时,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平民和民用物体造成的附带损害……”。
可以说,最近十年,无人机武器的各种水平——打击精度、战场生存能力、与有人武器的战场配合能力等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精准打击时能否做到不违背战争伦理?恐怕需要使用者慎之又慎。
迫不及待投身战场
虽然学界的理论家们还在探讨无人武器是否更容易违背战争伦理,可拥有无人武器的一方早已迫不及待地将之投身战场。
在苏莱曼尼被刺后,有军事专家表示,这仍只是一种行刺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军事专家、遥感智库研究员王世宇分析称,不能从苏莱曼尼遇刺,来认定“新战争时代”已经到来。他说:“判断战争是否进入新的时代,要从它的技术、战术、战略上统筹考虑。我们人类的战争,从冷兵器战争到热兵器战争,到机械化战争,到目前的信息化战争,不断地演变,包括武器及武器的使用方法,与历次人类的工业进程和军事变革有很大的关系。当前,美军在战争中武器装备技术较为先进,但不能从使用的角度上就说进入了一个战争的新时代,应该说是开创了一种使用的新方法。无人机特种作战定点清除是无人机使用的一个新的方法。”
但在今年9月,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简称“纳卡地区”)发生冲突时,在双方发生自1994年以来最大的一场军事对抗时,世人所见,则是双方均动用了无人机,并较大规模、较深层次地投入到作战中。特别是阿塞拜疆一方,多次出动无人机发射导弹攻击亚美尼亚的坦克、装甲车辆。素有“陆战之王”之称的坦克,在纳卡战场上眼看着成了铁皮棺材。阿塞拜疆动用“哈洛普”自杀无人机空袭亚美尼亚S-300PS远程地空导弹阵地,摧毁一辆导弹发射车的镜头,令人有种惊心动魄的感觉——毕竟,S-300导弹目前是许多国家装备的主力防空系统。
回看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坦克的诞生,使得英军在索姆河战役中如有神助,当时人们也在争议——战争形态是否发生了变化。当二战时,德国将军古德里安采用坦克集群进行闪击战的时候,人们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当新的武器系统诞生以后,必然会出现新式战法。在人类历史上,甚至也并不是只有类似机关枪、坦克这样的大家伙才改变战争形态。譬如马镫的出现,改变了骑兵只能做小规模机动,担任侦察、破袭任务的局面。
在纳卡冲突中,已经出现无人机空中对抗的情况。前不久流出的一段可能拍摄于9月末、10月初的一段视频可以看到,亚美尼亚军队的一辆俄制“驱蚊剂”-1机动式反无人机系统被阿塞拜疆TB-2察打一体无人机发射的导弹摧毁。
当然,地面防空系统倒也不是毫无反击之力。视频中还出现亚美尼亚士兵使用肩扛式地空导弹击落一架“哈洛普”自杀无人机的镜头。
“之所以两国频频出动无人机对战,在于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两国空军规模都非常小,且主力机型老旧,难以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空战对抗。可无人机作战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现代战场空间正在被武装无人机重新定义。”曾任美国国防部主管贸易安全政策的副部长斯蒂芬·布莱恩称,“在纳卡冲突中,虽然有相当多的无人机被击落,但是在摧毁高价值目标方面,它们已经证明自己是成功的。”
目前来看,为了破解无人机战术,一些国家正在谋求使用诱饵无人机作为“占据”对方无人机系统注意力的策略。为此以色列曾使用过其“大利拉”巡航导弹作为诱饵。目前希望做到的则是——找到更为廉价的替代方案。
总之,对于无人机这样一个战场新形态、“新矛”来说,它的出世,必然意味着对付它的“新盾”也会问世。毕竟,谁也不想等着挨打……
只是不知道,人类目前距离永久和平,是又近了呢,还是更远了……(撰稿 笑饮)
2025-04-30 11:19
2025-04-30 11:18
2025-04-29 14:05
2025-04-29 13:46
2025-04-29 13:44
2025-04-28 13:44
2025-04-27 11:13
2025-04-27 11:01
2025-04-24 10:38
2025-04-24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