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作战行动,都要立足于现有装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努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粟戎生
据粟将军回忆:
在上世纪八十年的中越边境作战中,67集团军根据作战需要,打破常规,立足陆军现有装备,积极开拓新的侦察手段,自行革新改装了现装备的Ⅱ型航模靶机,使其具备空中照相侦察的功能,并成功地组织了多批次敌方空中侦察,较全面地掌握了当面敌军浅近纵深内的地形、道路、桥梁、工事、炮兵阵地和后方设施的位置等重要情况,向各级指挥员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无人机情报资料,为出击拔点作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通过实战,初步摸索出了陆军组织小型无人机进行空中照相侦察的方法和路子,尝到了运用先进侦察手段的甜头。
关于我在何时、何地下令让航模组参战,因临战军务繁忙且年事久远,现在记不清了,从航模组接到命令的时间看,1985年3月10日是我带领军基本指挥所军列抵达昆明的第二天。
当年67军开展无人机战场装备技术革新,开拓陆军无人机空中侦察新手段,实际上也是因战场情况变化而被逼出来的。
在战区情况对接中,我了解到,空军的侦察机一年只能保障一次,而且侦察时机由空军决定,显然,这无法满足陆军作战瞬息万变军情需求;另外,老山战区的炮兵侦察也发生了变化,高科技辛柏林炮位侦测雷达遭越军特工袭击,装备受损,雷达兵伤亡。
也就是说,保障前期参战部队打的得心应手的辛柏林炮位侦测雷达能否配合67军作战出现了意外变数。
在南征军列5天的行驶中,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大战在即,作战情报是重中之重,开拓新的陆军野战侦察新手段势在必行,在军列行驶中,我有了改装航模靶机抵近敌方侦察的初步设想。
(当时这个战前所虑,绝非空穴来风,67军在整个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期间,全程无辛柏林高科技炮位侦测雷达保障,被称之为炮兵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的辛柏林雷达无缘67军炮兵侦察配系,炮兵作战难度因此而陡增)。
当时命令航模组上前线时,心中并没有成熟的方案和计划。我早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了5年导弹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后分配在地空导弹营,参与了打击入侵敌机的防空作战。
虽然我没学过无人机专业,但我认为无人机和导弹都同属于遥控飞行器,主要区别在于导弹有战斗部,高空高速,造价昂贵,一次性使用;而早期无人机则飞得慢,价格低廉且可回收反复使用,非常适合于空中侦察。当时我军高炮团也配备小型无人靶机(当时俗称Ⅱ型航模靶机),但仅作为靶机供高炮部队训练使用,从未投入过实战。
老山战场是一个特殊的战场。这里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山高林密,坡陡谷深,遮蔽角大,视界小;气象条件恶劣,晴雨无常,多雾潮湿;且敌我长期对峙,阵地紧贴,犬牙交错,主战场兵力、火力密度大,间隙小,障碍繁多,雷场密布,给侦察情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而我参战部队侦察力量较少,手段单一,缺乏有效的侦察器材,明显存在着“眼近、手短、腿慢”的问题,在作战中多采用观察、抵近侦察、渗透侦察、伏(袭)击捕俘、调查询问等传统侦察手段去获取情报,往往仅能查明敌军一线阵地、暴露地段及较小范围内的敌情、地形情况,而对敌阵地反斜面、遮蔽地段内的目标,特别是大范围,整个浅纵深内的情况就不甚了解。
虽然技术侦察能及时反映敌步、炮兵活动、部署调整、兵力机动、后勤补给等重要情况,但却不能直观地显示整个战场情况和确定各类目标的位置;尽管航空兵有人侦察机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宽正面、大纵深、立体直观的情报资料,但由于边境作战受政治外交因素制约,且战场狭小,热点集中,使航空兵侦察照相受到限制。
当年申请航空兵侦察,情报周期长,气象条件要求高,不能及时满足陆军本级作战的需要。鉴于上述战场实际,我深刻体会到:要使侦察情报工作及时跟上战场形势的发展,确实满足作战的需要,仅仅依靠现有的侦察手段和装备器材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拓新的高效能的侦察手段,扩大陆军野战侦察的空间,增加快速、可靠的情报来源。
在陆军范围内真正建立起宽正面、大纵深、多手段结合的立体侦察部署,才能比较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整个战场情况,做到敌动我知,敌变我晓。
根据陆军现有条件,如何扩大侦察空间,开拓什么样的新型侦察手段?
于是我想到了高炮团的无人靶机。
2025-04-11 10:30
2025-04-11 10:02
2025-04-10 10:15
2025-04-10 10:11
2025-04-10 10:05
2025-04-09 10:56
2025-04-08 10:37
2025-04-07 11:07
2025-04-07 10:52
2025-04-07 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