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军用机器人领域的成果遍地开花,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产品。继前不久“蜂群”无人机系统亮相后,近期媒体又曝光了一款“兵蚁3型”BY-3单兵战术机器人。据报道,这款战术机器人的专利名称为“自适应无人越野平台”,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它具有性能出色、成本低廉的优势。该平台采用轮式8×8全驱动越野底盘,可以适应各种复杂的战场环境;其每个车轮都能上下大幅度摆动,以自适应的方式与地面实现良好接触,保证动力能够正常输出。该车具有很强的越障能力,可轻松越过超过轮径1.3倍的垂直墙壁,爬越连续楼梯也不是问题。设计人员还特别为它作了防水设计,只要水面不淹过天线,机器人就能正常工作。
BY-3的定位是一款伴随步兵作战的中型战术机器人,其配备的多功能接口可搭载几乎所有现役的单兵武器装备,如反坦克导弹,榴弹发射器,大口径机枪等。通过搭载不同的装备,可组合出满足各种作战需求的产品,这也就是所谓的“模块化”设计。BY-3还采用了仿生学柔性设计,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可通过伞降实现远距离快速投放,能够部分代替士兵执行一些极度危险的任务,比如将来收复某些岛屿时需要进行的两栖登陆作战,其防水功能正是为这一点考虑而设计的。
BY-3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除了在军事领域可执行抵近侦查、反坦克、巡逻执勤、物资搬运、警戒跟随、无人扫雷、防化采样、伤员拖拽急救等任务外,在民用领域还能满足消防、搜救、排爆、物流等需要。
军事专家指出,智能化,无人化是未来武器装备的发展方向。因为在工业化时代,战场上的毁伤能力远大于防御能力,这使得人员伤亡变得十分惨烈。哪怕是弱势的一方,也能通过冷枪袭击,路边炸弹,自杀式爆炸袭击等方式给优势方造成巨大的损失。各军事强国考虑到国内民意影响,往往对发动战争十分谨慎。但是无人机及地面机器人的出现正在逐渐改变这一现状,比如以往十分危险的反坦克作战,现在通过造价几百万美元的无人机就能轻松完成,亚阿两国在纳卡地区的冲突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又比如,在巷战环境中,重火力难以发挥,部队很容易在无穷无尽的冷枪冷炮袭击下出现重大伤亡。俄军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就吃过这方面的亏,仅在进攻车臣首府格罗尼兹的首晚就死了上千人。所以战后俄罗斯非常注重无人战车方面的研发,并推出了一款重达10吨的大型无人战车“天王星-9”。不过和俄罗斯相比,我们走的却是一种“蜂群”作战路线,强调无人作战装备的小型化和隐蔽化,通过大批无人机的集群作战来实现“蚂蚁啃死大象”的效果。先前亮相的“蜂群”无人机作战系统及这次曝光的“兵蚁”单兵战术机器人都是这种思路的体现。
2025-05-06 11:26
2025-05-06 11:05
2025-05-06 10:57
2025-04-30 11:19
2025-04-30 11:18
2025-04-29 14:05
2025-04-29 13:46
2025-04-29 13:44
2025-04-28 13:44
2025-04-27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