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询价单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综合资讯 > 正文

好消息,“翼龙”通信无人机测试成功,我军高原山地作战通信无忧

2020-06-22 06:18 性质:转载 作者:东方新观察 来源:百家号
免责声明:无人机网(www.youuav.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官方的报道。

日前,由航空工业研制的我国首款全复合材料多用途无人机——“翼龙”I通用平台在“无人机应急通信保障演练”中圆满完成了搭载无线通讯基站设备的首次系列测试。

本次系列飞行测试在西北某机场进行。搭载无线通讯基站的“翼龙”I通用平台在海拔3000米至5000多米的高度,以半径3000多米持续盘旋,成功实现超过50平方公里范围内,长时稳定的连续移动信号覆盖,创下了国内空中基站对地覆盖最大面积的新纪录。

本次测试的成功,标志着“翼龙”I通用平台具备了搭载基站设备和卫星通信设备实现应急通信和通信中继的功能,当出现紧急情况发生通信中断时,应急通信管理人员可通过“翼龙”I通用平台地面指挥控制站操纵“翼龙”I通用平台在数百公里外的机场起飞,快速到达指定区域上空盘旋,通过无人机上搭载的基站设备对灾区进行持续的无线信号覆盖,同时通过机载卫星通信设备,经过通信卫星传输,实现与部署在应急指挥中心的卫星通信地面站的语音和视频通信,卫星通信地面站接收的信号可直接与当地的移动核心网连接,从而实现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保障,单机可保持长达35小时通信,可有效解决基础交通设施损毁、孤岛地区、边远地区、特殊地区等恶劣条件下的全天候通信和数据传输问题,应对地震、洪水、火灾等大型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通信中断具有重大作用。

当然,这仅仅是民用领域,如果这个技术运用到军用领域,那将彻底改观我军的高原山地作战通信的老大难问题。

要知道,在高原山地作战,视线内的直线通信质量非常好,而一旦被阻隔,比如山峰一侧与另一侧联系则变得非常困难。

而且,高原山地作战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短板:

一是高寒山地地貌起伏急剧,海拔高达3500-6000米,有许多峡谷和断崖,山区路少质量差,公路多盘山环绕,或行峡谷之中,坡陡路窄不便引车,可通行程度差,个别地段常塌方,容易造成交通中断,部队的机动速度与平原相比降低50%以上,不便于通信装备保障的快速展开。未来边境反击作战,对通信装备保障的依赖程度将更大,作战部队远离内地和战略后方,运输通道少,线路长,一旦被敌立体遮断,后续不济,战损通信装备将得不到及时修复和补充。

二是气候严寒温差大,效能保障难。高原寒区山地气候多变,时晴时雪时风,平均风力可达4-7级以上,积雪常年不化,昼夜温差悬殊,最低温度达零下40度,平均温度也在零下15-20度左右,冻伤,强紫外线辐射和高原雪盲症,时刻威胁着参战官兵的身体健康,通信装备保障器材也难以发挥正常效能,其消耗量和保障量均大幅增加,如被复线胶皮易老化,电话机碳精沙冻结,造成通话不良或无法通话;电池的放电量比正常状态减少40%左右,甚至有的通信装备在高温差下不能使用。

三是战场环境复杂,协同保障难。边境反击作战地形狭窄,战场容量小,部队分群编组,多围绕道路、谷地轴线组织战斗行动。由于作战环境复杂,峰峦起伏,山高坡陡,山地视角、视距均受到限制,无线电波受地形影响严重;有线电线路架设和维修困难;运动通信传递速度缓慢,且易迷失方向,并且受作战地形所限,通信装备保障部队随作战部队沿山谷展开,多方向遂行装备保障,点线长,不便于横向运动和互相支援,再加上敌先进的电子设备干扰,将极大地影响通信装备保障队与各方面的通信联络,给装备协同保障带来极大困难。

最后,边境地区的民用通信设施虽有较大改善,但因其地理位置偏远,人烟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下,与内陆地区相比,仍显十分薄弱,同时,通信设施发展极不平衡,整体布局不甚合理,可资利用的既设通信保障资源因地区不同差异很大,在预定作战地域,地方通信资源尤其匮乏。

从上面几点不难看出,传统的高原山地作战通信,不仅距离短,而且容易受地形影响,协同保障等都是问题。

相比之下,“翼龙”I通信无人机则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它飞得高,信号覆盖范围广,一架无人机就能解决超过5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通信问题;它是无人的,没有飞行员,即使被打下来,也没有人员伤亡,可以迅速派其他的无人机升空继续执行任务。

最关键的是,“翼龙”I通信无人机空中滞留时间长,单机可保持长达35小时的通信,这是以前传统通信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翼龙”I通信无人机,是继15式轻型坦克,PLC-181轮式自行火炮之后,我国高原山地作战的又一款利器。

12下一页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推荐图文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