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美军开始将具备对地攻击的MQ-1L无人机投入到阿富汗、也门和伊拉克的实战中。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于2001年10月17日首次使用MQ-1L发射“海尔法”导弹,摧毁了一辆塔利班的坦克,首开无人机使用精确制导武器攻击地面目标之先河。据说,一架MQ-1L“捕食者”无人机还曾发现了奥马尔的汽车,但由于地面指挥官决策拖延,丢失了良机。
2001年11月3日,美军出动携带“海尔法”导弹的MQ-1L无人机,击毙了本·拉登的助手阿提夫。2002年9月,在伊拉克南部禁飞区执行巡逻任务的“捕食者”无人机向伊境内的一个地空导弹阵地发射了一枚“海尔法”导弹。在伊拉克战争中,2003年3月22日,一架“捕食者”无人机使用“海尔法”导弹攻击了伊南部阿马拉赫城外的ZSU-23-4自行防空高炮阵地。
美军总结报告中认为,“捕食者”无人机的攻击任务完成率为78%。在伊拉克战争后期,该机执行任务时更多的是在起飞后,将其控制权由远方的地面控制站转交给正在空中巡逻的AC-130飞机,由后者直接控制“捕食者”无人机对特定区域进行搜索和目标指引。这可以说是该机的另一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技术特征。
从这一点我们不难引申出一个新的战术:可以由AH-64、A-10等对地攻击战机来控制“捕食者”做火力延伸,在危险空域进行视距外“无伤亡”侦察或精确攻击,实现有人机与无人机的配合作战。甚至可以进一步由随步兵分队行动的空地协同/联系官来直接控制无人机,真正实现“发现即摧毁”的实时空地火力召唤。
2005年6月18日,美军和伊安全部队在伊拉克安巴尔省展开代号为“长矛”的军事行动中,向遭到敌方火力射击的海军陆战队队员提供近距空中火力支援,摧毁了一个伊拉克武装分子的迫击炮阵地。当时,美军和伊安全部队在遭到伊武装分子迫击炮袭击后呼叫空中火力支援,配属这一部队行动的空军联合终端攻击控制员通过数据链,获得了在附近执行另一项任务的“捕食者”无人机所观察到伊武装分子迫击炮阵地的图像,他随后要求接管该机的控制权。在对攻击目标的方位进行确认后,空军联合终端攻击控制员向这架“捕食者”无人机发送指令,成功摧毁了这个迫击炮阵地。
有意思的是,“捕食者”无人机也成为了世界上首架对有人驾驶战斗机进行攻击的无人机。以往在伊南部“禁飞区”巡逻时,“捕食者”无人机经常遇到伊军防空炮火、地空导弹和战斗机的“干扰”。从2002年10月开始,美军将挂载1枚“海尔法”和2枚“毒刺”导弹的“捕食者”无人机部署在伊拉克上空巡逻,但仍有一架被伊军米格-25发射的空空导弹击落。不过,这架“捕食者”在被击中之前发射了“毒刺”导弹,因伊拉克战斗机距离太远,该无人机的还击只是徒劳。
2025-04-28 13:44
2025-04-27 11:13
2025-04-27 11:01
2025-04-24 10:38
2025-04-24 10:30
2025-04-24 10:27
2025-04-23 10:17
2025-04-22 13:08
2025-04-22 13:07
2025-04-21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