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俄罗斯国防部发布了苏-57型“第四代”战斗机与“猎人-B”型大型无人战斗机实施联合试验飞行的视频,并在视频中对这二者的组合进行了介绍,根据俄罗斯国防部的报道,苏-57与“猎人-B”在飞行中试验了“无人机自主编队飞行、二者之间的通讯通联、模拟武器的挂载投放”等一系列科目,试验达到了预期效果,后续发展可期。
那么,对于我们来讲,苏-57与“猎人-B”开展联合试验是否意味着美国空军一直以来所规划的“忠诚僚机”即将到来?对我国空军又有什么影响呢?今天咱们就来专门分析一下。
“猎人-B”型无人机目前的技术水平
提到苏-57型战斗机,相信对这一型咱们介绍过无数次了的俄制第四代战斗机(俄标第五代)大家都不陌生,对该型飞机截至目前依然没有批产、也没有量产型交付俄罗斯空天军战斗部队的事实也都比较清楚。但是对俄罗斯空军的“新玩具”S-70“猎人-B”型重型无人战斗机就摸得不太明白了,也确实如此,相比较苏-57型战斗机,S-70“猎人-B”从今年年初甫一出场就显得相对比较低调,即使转移到了位于俄罗斯阿斯特拉罕州的阿赫图宾斯克的契卡洛夫国家飞行试验中心也依然如此,没有几张照片出来,无人知晓试飞进度。不过根据俄罗斯官方发布的消息,咱们还是可以对该型无人战斗机的具体技战术性能略谈一二的:
S-70“猎人-B”
首先从该机的基本技术性能来讲,S-70“猎人-B”无人机使用了类似B-2轰炸机与美X-47B型无人机的飞翼结构,在理论上具备较好的隐身性能,其机身长度约11米,翼展约19米,最大起飞重量约21吨,最大载弹量约3吨,最大机内燃油航程据说可以达到4000千米左右;
而在动力组上,“猎人-B”比较罕见地配备了一台无加力版本的AL-31F-M1型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与飞控配合的情况下据称可以保证该机飞到0.8Mach左右的最高速度;
在航电系统配备上,“猎人-B”虽然一直没有披露太多消息,但从其表面林立的各种刀状或条带状天线来看,该机的航电系统尤其是态势感知系统应该不会太简单;
“猎人-B”的第一阶段原型机
最后在武器系统上,“猎人-B”在很久以前放出原型机照片(应该还是第一阶段原型机,进气口与现阶段原型机不同)的时候就配套摆出过一部分机载武器,可以看出该机能携带诸如Kh-31P或者Kh-29这种对面攻击导弹执行对地打击任务,估计KAB-500这样的激光制导炸弹也不在话下。至于是否能携带诸如PBB-AE或P-73K这种空对空导弹则一直没有实锤能够证明,这就是俄空天军这架“猎人”无人机截止目前展现出来的全部能力。
“猎人-B”型无人机的优势
如果总体评价的话,在大伊万看来,“猎人-B”作为一型无人战斗机的验证机或原型机,还是颇有些优势可言的。
一是机体相对较大,其机体尺寸已经超过了我军目前装备的产品,直逼美军的X-47B无人机,即使是相比美军目前已经进入原型机阶段的MQ-25“黄貂鱼”也不在话下。较大的机体意味着更大的航程,更多的载弹量和更完备的航电系统;
MQ-25“黄貂鱼”
二是动力系统配备较为先进,在目前各主要军事强国所公开的大型无人战斗机验证机或原型机中,只有“猎人-B”配备了一台大推力涡扇发动机,且理论上具备后续加装加力燃烧室的可能性,其它无人机诸如美军的MQ-25A其动力系统仅仅选用了劳斯莱斯的AE-3007N这种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动力裕度不足,后续升级也比较困难;
劳斯莱斯的AE-3007
三是载弹量比较大,3吨左右的载弹量相对于各国装备的各种战术无人机或用于战役纵深定点打击的无人攻击机无疑属于巨兽级别的存在。因此你要大伊万来评价的话,S-70“猎人-B”型原型机作为无人战机,起码在硬件方面还是比较合格的。
但是,“硬件合格”并不等于“软件过硬”,尤其是在俄罗斯空天军对该型号无人机的期望值远不止是一架“无人战机”而是一架“忠诚僚机”的情况下,情况就更加复杂了。
“猎人-B”无人机无法成为“忠诚僚机”
咱们还是从“忠诚僚机”的技术要求来说好了,对于一架协同苏-57型战斗机作战的“忠诚僚机”,最起码的要求是“能够跟得上苏-57的机动速度”,但是以“猎人-B”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与动力组配置来讲,很难做得到这一点,毕竟以飞翼布局想飞到超音速,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该机只配备了无加力涡扇发动机的情况下,就更不可能飞到超音速了。
“猎人-B”只配备了无加力涡扇发动机
饶是美军自己,在MQ-25上也已放弃了飞翼布局改为正常布局,就是为了给后续研发真正的“忠诚僚机”而让路。更不用说“猎人-B”目前的技术状态在隐身细节设计上还有诸多问题,比如完全不协调的尾喷口和杂乱的表面天线,都意味着该机在隐身性能方面“没能好好做功课”,集成度不够。因此,在“猎人-B”很难飞到超音速,且有诸多细节问题要改进的情况下,让它协同苏-57执行任务实在不甚靠谱。
MQ-25是正常布局
如果说空气动力学布局还有得改,那更麻烦的“软件”问题还在后面。正如我们前几天关于歼-16型战斗机协同作战的文章里所讲的那样,在空战进入第四代战斗机时代后,空战的态势感知变得越来越重要,诸ISR单位间的信息获取与传输也已经被摆在了极端重要的位置上。
北约的ISR系统
各战术节点之间的信息传送与形成全景式的战场动态图像是无人战斗机做出快速、准确判断的前提。而要做到这一切,高度集成化的战术数据链与通用网关是必须具备的,比如美军目前就正在推进TTNT计划,包括诸如Link-22和我们之前提到过的IFDL、MADL等系统,都是该计划的产物之一。
美军的Link-22数据链
而俄罗斯截止目前为止也没有看到有关下一代战术数据链的报道,当下俄披露的最先进的数据链是配备在苏-35S型战斗机上的S-108型数据链,采用AT-2E终端,技术性能大约相当于美军的Link-16水准。而要让Link-16级别带宽与速率的数据链来执行把“猎人-B”和苏-57型战斗机联结在一起的任务,起码人美军自己是觉得不靠谱的,不然也不会下大力气研发新一代数据链了。因此俄军在这一方面首先得打个问号。
美军的Link-16数据链
而对于“忠诚僚机”来讲,最关键的问题还不完全在态势感知方面,毕竟数据链不好咱们也可以升级,但是作为一架要参与高强度空中对抗任务的“空战僚机”,在空战中怎样与作为长机的苏-57形成有效协同,并在瞬息万变的空战战场上时刻做出有效的战术决策、而不至于成为苏-57的“猪队友”,是比数据链之类的东西更关键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更依赖于完善的人工智能算法与硬件设备的发展,其实俄军目前在这种“空战AI”上还是有些功底的,诸如装备在苏-35S型战斗机上的“决斗”型辅助空战系统据称就是领先各主要空军强国抢先装备的“空战AI”,可以帮助飞行员做出空战机动。
苏-35S战斗机装备了“决斗”型辅助空战系统
但是正如大伊万在之前的文章中转述相关研究人员的看法,这种所谓的“空战AI”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更类似于对地攻击时出现的“投弹参考线”,对飞行员的意义相对比较有限。而就人工智能系统在空战中的实际运用来看,目前受探测能力与算法所限,目标机相对载机而言,在空战中还处于相当的“黑箱状态”,AI在面对这种状态时很轻易地就会出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操作,起码在美国空军的眼里,目前要完全克服这一困难还是做不到的,只能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发展了。
因此目前俄罗斯空天军信心满满地说要克服这一困难,还说未来很快就能实现所谓的“猎人-B型无人机与苏-57型战机混编,且自主作战”,起码在我看来,说大话的迹象有点重了。
“猎人-B”型无人机对我国的影响
总而言之,还是那句话,“猎人-B”型无人机在作为一型无人战斗机的情况下,它的设计基本合格;但是,作为一型“忠诚僚机”,它要走的路还很长。
对于咱们来讲,也不必过分在意,按照我们自己的步伐,依托我们自己的电子信息产业,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在大伊万看来应该就完全可以了。
2025-04-17 15:37
2025-04-17 11:00
2025-04-16 10:54
2025-04-14 10:21
2025-04-14 10:12
2025-04-14 10:10
2025-04-14 09:50
2025-04-11 10:30
2025-04-11 10:02
2025-04-10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