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询价单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综合资讯 > 正文

无人机巡河借“眼”治水

2018-02-26 08:40 性质:转载 来源:番禺日报
免责声明:无人机网(www.youuav.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自2017年1月起,化龙镇创新巡河机制,引进无人机(侦查小航手)。采取“空地、人机、立体交叉”三结合的模式,对全镇的内河流域开展无人机巡河,“借眼”...

  自2017年1月起,化龙镇创新巡河机制,引进无人机(侦查小航手)。采取“空地、人机、立体交叉”三结合的模式,对全镇的内河流域开展无人机巡河,“借眼”治水。

  引入无人机创新巡河机制

  目前,化龙镇辖区内共有主要河涌21条,分别分布在辖内的12个村。各河涌相加总长度值约为62.45公里,水域总面积为207.512万平方米。未引入无人机之前,由于水系环境复杂、纵横交错,加上部分河涌人车难行,治水办巡查人员以步行查看的方式巡河是不能做到全方位的。镇治水办在日常巡查时,存在“盲区”和“死角”的情况是不可避免。针对这些因素,化龙镇在2016年底的全镇水环境整治联席会议上提出要使用高科技技术手段对河涌实行全方位监管。去年1月,化龙镇治水办积极引进两台无人机,对全镇的各河涌实行日常监管巡查。

  强化治理河涌污染源

  巡(护)河见成效

  启用无人机巡河后,无人机从更高的视野、全方位洞察各条河道的情况。无人机犹如一只“天眼”,既能现场实时观察河道环境和水质变化,又能将周边的养殖场、水面漂浮物、排污口、违章建筑等情况“尽收眼底”。针对可能存在的违规排污和河道污染行为,治水办采取“联合执法、人机结合”的方式,快速配合环保部门查处河涌污染案件。2017年1月22日,水门涌被乳白色水污染,治水办巡查员对沿线怀疑企业进行逐一摸查,对无法进入的场所使用无人机进行侦查。5月2日,治水办巡查员在进行河涌巡查时发现有紫色污染物排入西山涌,使用无人机查看该涌附近工厂的排污情况。在眉山村入村大道某出租排查时,发现该楼对面的二楼有家印花作坊的数名人员正在从事印染作业,经过教育、督促整治,西山涌污染得到有效控制。11月23日,镇河长办使用无人机进行巡河发现位于金湖工业区内有乳白色污染水从排水管排出流入官桥涌,最终通过污染源排查锁定偷排企业。通过成功反馈、通报处理3宗的河涌污染事件,化龙镇在巡(护)河涌的工作上初见成效。

  精细河涌信息管理

  建立“一河一策”

  2017年,化龙镇对辖区内的21条河涌信息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排计划、按步骤、分重点”的方式,再利用无人机对21条河涌进行航拍,做好照片、视频档案的收集工作,为编制“一河一策”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前期使用无人机对21条河涌上中下游进行照片、视频采集、归类、梳理,转化成数据和文字材料。2017年11月23日,镇河长办联同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相关工作人员对辖内所有的河涌进行摸查。按照广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有关“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对21条河涌实施编制。

  建立巡河长效机制

  履行河长职责

  逐步探索建立无人机巡河长效机制,形成无人机巡河的常态化,彻底解决传统人工巡河工作量大、无法抵达河段的“死角”巡查问题。对于交通不便、无法沿涌巡河的河涌,河长办派出“侦查小航手”(无人机)进行高空航拍河涌,河长们在操作屏上全方位查看河涌水面以及河涌周围的情况。在全面推行河长制,探索巡河新模式的工作实践中,采取无人机巡河与河长巡河相结合的方法,可及时发现问题,将问题按不同类别、分别报送相关的部门,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联动作用。

  无人机巡河既克服了“流域广、面积大、地理位置”等诸多限制,又能全方位掌握全河段的管护基本情况。巡河人员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的同时,可以第一时间将问题进行上报进行研究解决,把“无盲区、无死角”的河涌巡查工作落到实处。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推荐图文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