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龙镇作为岭南水乡,辖内河网纵横。
从2017年1月开始,化龙镇创新巡河机制,引进无人机,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空地结合、人机结合、立体交叉结合,对全镇内河道流域开展无人机进行巡河,“借眼”治水。
启动无人机高科技,创新巡河机制
据化龙镇治水办工作人员介绍,化龙镇辖区内共有主要河涌21条,分布于12个村,总长度62.447公里,水域总面积207.512万平方米;水系环境复杂,纵横交错,部分河涌人车难行,在过去主要依靠治水办巡查人员步行查看的方式,为日常巡查带来一定难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盲区和死角。
2016年12月30日,副镇长、治水办主任陈晋鸣在化龙镇水环境整治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会议上提出,使用高科技技术对污染源实行监管,使监控效果更加实时、有效、准确。
在日常生活中,无人机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电力石油、检灾、林业等各个领域,2017年1月,化龙镇治水办首次引进两台无人机,启动日常使用无人机对污染源实行监管。
强化污染源头治理,护河初见成效
无人机犹如一只“天眼”,可从更高的视野、全方位洞察各个河道的情况,可实时查看河道情况和水质变化情况。利用无人机,执法人员在护水时可以实时查看和传输河道污染源治理情况和水质变化情况,周边养殖场、水面漂浮物、排污口、甚至违章建筑、违法活动都一览无余。针对可能存在的违规排污和河道污染,采取联合执法、人机结合的方式,快速查处案件。
今年来化龙镇使用无人机成功有效处理污染事件3宗。
2017年1月22日,水门涌被乳白色水污染,治水办巡查员对沿线怀疑企业进行逐一摸查,对无法进入的场所使用无人机进行侦查。
5月2日,水利所巡查员在进行河涌巡查时发现有紫色污染物排入西山涌,水利所巡查员使用无人机查看西山涌沿涌附近工厂排污情况。
在眉山村入村大道9号某栋排查时,大门紧锁,使用无人机巡查时发现这栋楼对面的二楼有家印花作坊数名工作正在从事印染作业,通过整治西山涌河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11月23日,化龙镇河长办使用无人机进行巡河发现,位于金湖工业区内有乳白色污染水从排水管排出流入官桥涌,最终通过污染源排查锁定偷排企业。
利用无人机摸查污染源
高空航拍下的河涌
精细河涌信息管理,建立一河一策
通过排计划、按步骤、分重点利用无人机对21条河涌上中下游进行照片视频采集,归类、梳理无人机巡查的视频和图片,转化成数据和文字材料,为编制“一河一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7年11月23日,镇河长办联同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相关工作人员对辖内所有的河涌进行摸查,按照广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有关“一河一策”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要求,对21条河涌进行编制。
开展河道督查巡河,履行河长职责“用脚去度量世界,用脚去爱护河涌,却总有双脚到不到的地方。”
工作人员介绍,对于交通不便无法沿涌巡河的河涌,河长办派出“侦查小航手”(无人机)进行高空航拍河涌,河长们在操作屏上全方位查看河涌水面以及河涌周围的情况。在全面推行河长制,探索巡河新模式的工作实践中,采取无人机巡河与河长巡河相结合的方法,可及时发现问题,并将问题分门别类报送相关部门,有利于推动部门联动机制作用发挥。
化龙镇正逐渐形成无人机巡河常态化,彻底解决传统人工巡河工作量大,无法抵达河段的巡查“死角”问题。
化龙镇副镇长陈晋鸣表示,无人机巡河不仅克服流域广、面积大、受地理条件限制等诸多困难,还可以掌握全河段管护基本情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河道巡查无盲区、无死角。通过运行无人机巡河技术,化龙镇构建了治水信息化系统,把治水与调整产业结构、拆除违法违章建筑等工作有机衔接起来,为打好治水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提供了助力。
2025-04-14 10:21
2025-04-14 10:12
2025-04-14 10:10
2025-04-14 09:50
2025-04-11 10:30
2025-04-11 10:02
2025-04-10 10:15
2025-04-10 10:11
2025-04-10 10:05
2025-04-09 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