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询价单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综合资讯 > 正文

首次使用无人机参与搜救

2016-11-19 10:22 性质:转载 来源:扬州新闻网
免责声明:无人机网(www.youuav.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神舟十一号返回舱成功着陆半小时内接出航天员据主着陆场区指挥部副指挥长李军智介绍,飞船返回时段正值冬季,着陆现场气温较低,加之航天员在轨...


神舟十一号返回舱成功着陆

半小时内接出航天员

据主着陆场区指挥部副指挥长李军智介绍,飞船返回时段正值冬季,着陆现场气温较低,加之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较长,返回着陆后身体出现不适的概率较大,必须尽快搜索返回舱、尽快到达着陆场,争取第一时间对航天员实施医监医保和医疗救护。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寒冬季节执行航天员搜救任务,同时航天员在轨停留时间也首次超过一个月,对快速搜救提出了更高要求。”李军智表示。

针对这种情况,这次任务第一次使用了多种空中载体联合搜救,8架直升机、2架无人机和1架固定翼飞机组成空中编队,分别布置在着陆区域的不同方位。“首次使用无人机参与搜救,使搜索目标覆盖范围更广,搜索效率更高,但也对我们的组织指挥提出更高要求。”李军智说。

考虑到冬季天气寒冷、航天员在太空驻留时间较长的实际,着陆场系统调整优化了航天员救援流程。在返回舱着陆后,舱内温度会降低,搜救队员要在半小时内将航天员救援出来,以往在舱内进行的重力适应过程,这次也将转移到气温稍高的直升机上进行。航天员出舱后,工作人员将会为他们穿上特制防寒服,添置保暖型睡袋和盖毯。

搜救预案演练30余次

为了把航天员安全接回家,确保回收任务万无一失,从9月份开始,主着陆场区参试人员陆续进场展开工作,扎实开展各项搜救演练。

进行演练时已是10月中旬,内蒙古草原温度已降至零下10摄氏度,水面早已结冰,返回舱挺立于冰面之中,这也是历年来首次进行如此复杂情况下的模拟演练。

“我们设想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落入水中、陡坡中、沟壑中、树林中怎么搜救,都制定了针对性预案,并进行了模拟演练。全系统综合演练已进行9次,各专项演练已进行30余次。”着陆场站站长王栋说道。

舱内,模拟航天员的两位着陆场站工作人员早已就位;舱外,开舱手李涛套上防水皮裤,背起三四十公斤的处置装具,扛起大锤破冰前行,准确迅速地打开舱门,航天员救援及时,返回舱处置有序圆满完成。

被称作“神舟开舱手”的李涛,已经承担过10次开舱任务,这次将继续执行神舟十一号飞船的开舱任务。尽管业务已经非常熟练,但每次执行任务前,李涛都要进行成千上万次的练习,力求万无一失。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推荐图文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