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询价单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展会动态 > 正文

2016年海鹰论坛成功举办,聚焦人工智能与无人装备发展

2016-08-20 10:27 性质:转载 作者:高博特 来源:尖兵之翼
免责声明:无人机网(www.youuav.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2016年8月18日,由北京海鹰科技情报研究所、航天科工智能机器人有限责任公司、先进制导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机器人伺服与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远...

2016年8月18日,由北京海鹰科技情报研究所、航天科工智能机器人有限责任公司、先进制导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机器人伺服与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远望智库联合举办的2016年海鹰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成功召开。

本届论坛以“人工智能与无人装备发展”为主题,吸引了200多位来自军工集团、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一线科研人员,共同探讨模式识别、智能感知、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无人装备中的融合应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当前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北京海鹰科技情报研究所谷满仓所长致论坛开幕词。他指出,对于一个正在进入信息社会的现代化国家而言,无人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及其发展与应用程度将对国家的综合国力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从建设强大的国防、强军兴军,还是从国民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在无人装备上的应用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届论坛中,主办方特别邀请了9位行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与无人装备发展进行了精彩的专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题为《轮式机器人实践与展望》的专题报告中,从人工智能60年、知识和数据双驱动的人工智能等方面对当前人工智能的研究进展做了概述,并以驾驶脑为例,详细阐述了从汽车到轮式机器人的技术发展道路、智能驾驶的等级区分、自动驾驶面临的陷阱,以及机器驾驶脑如何在驾驶员开车时实现正学习和负学习等自主深度学习。他指出,驾驶脑成功的关键是驾驶认知的形式化、以及形式化后的自学习,是把瞬间记忆的大数据“缩水”、即“感知理解”之后,在工作记忆区的迁移学习。李德毅院士还回顾了近几年参加的比赛和里程碑试验,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挑战,通过多次多车交叉验证和常态试验,最终形成了全新的驾驶脑设计。最后,李德毅院士对轮式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他认为,围棋机器人和轮式机器人正发展成为人类的伙伴,他们有智慧、有个性、有行为能力,甚至还有情感,机器人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将远远超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在过去几十年间已经对世界造成的改变。他还特别提到,各式各样人机协同的机器人,为我们迎来了人与机器人共舞的新时代。人类始终善于更好地调教和帮助机器人,善于利用机器人的优势并弥补机器人的不足,或者用新的机器人淘汰旧的机器人;反过来,人类还能够利用机器人提升自身的智慧和能力,机器人一定会让人类自身更智能。

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朱小燕主任在题为《人工智能——从人机对话到机器人系统》的报告中,引用大量翔实数据和丰富案例,阐述了国外人工智能领域当前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她提到,当机器人碰上大数据,将使得最新的机器学习方法得以施展功力,能够更好地完成个性化的机器人设计与开发,提高机器人效率,而丰富多样的动态信息,又将提高机器人的服务鲁棒性。朱小燕主任指出,目前人机对话领域在知识表示、计算、推理,对话建模,对话意图,对话策略和用户意图预测等方面都面临着许多挑战。未来人机协作的机器人系统将成为智能的终极表现,机器人不应该是“孤岛”,群体智能才能够最高限度地体现机器的“智慧”。

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的王长青主任在题为《人工智能在飞航导弹上的应用与展望》的报告中,重点阐述解析了 “导弹人工智能”概念,指出未来作战面临着高度对抗、有限信息支援、全气象条件、多任务需求等挑战,不确定性大幅增加,需要导弹具有自主感知和态势认知能力,以适应不确定性的战场变化。为了提高武器的作战效能,未来协同作战、体系化作战已成为发展趋势,需要导弹能够像人一样互相协作完成复杂任务。他还特别指出了飞航导弹人工智能的九大研究方向:不依赖卫星的导航、模式识别、健康管理与容错控制、协同制导、智能变形、认知雷达与认知对抗 、超维度物联、战场数据挖掘与自主决策、智能毁伤。最后,王长青主任总结道,导弹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导弹武器领域的一种创新应用,是未来武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技术群。今后应针对这方面开展研究,快速形成技术优势,更好地打造“好用、管用、实用”的飞航武器精品装备。

航天科工智能机器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李楠博士在题为《智能仿生机器人技术研究》的主题报告中,从仿生机器人概念、研究现状、关键技术等几方面对仿生机器人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详细讲解。他指出,仿生机器人前景广阔,自然界的生物在35亿年的物竞天择中,表现出了完美的生物合理性和对自然环境的高度适应性,这为机器人的研究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使得机器人这一学科突破了原有技术的束缚,借大自然之手开辟出仿生机器人这一新的发展道路。仿人机器人的研究需要多个专业、大量经费、长时间投入,短期内难以实现低成本民用市场规模,需要做好长期投入、持续研究的准备。同时,在未来的发展中,应逐步摒弃传统的机器人研究方法,利用多学科优势并从生物性能出发,使得仿生机器人向着结构与生物材料一体化的类生命系统发展。

北京海鹰科技情报研究所的葛悦涛博士在题为《量子技术将倍增智能无人系统作战效能》的专题报告中,从人工智能在无人系统领域应用、量子技术在智能无人系统领域应用两方面展开论述,他指出,量子计算技术、量子通信技术、量子雷达技术、量子成像技术、量子导航技术等量子技术将指数级倍增智能无人系统作战效能。

此外,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杨毅副教授的《基于行驶空间架构的地面无人平台自主导航技术》、军事通信专家史其存高级工程师的《无人机、陆地机器人通信问题探讨》、北京云知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iot事业部李霄寒副总裁的《芯系云端、智享未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朱枫研究员的《智能机器人视觉定位技术及应用》等报告内容丰富、观点新颖,一次次将论坛气氛推向高潮。

经过一天紧密的日程安排,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本届海鹰论坛是一次多元并陈、开放包容的交流平台,更是一次凝聚智慧、思想碰撞的“知识盛宴"。主办方希望通过搭建海鹰论坛这一高端学术对话平台,充分发挥自身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促进我国无人装备智能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贡献力量。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推荐图文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