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无人机,大家脑海里第一浮现的是大疆。但作为名副其实的无人机之都深圳,隐藏在其中的无人机厂商已超过300多家。而多数搞无人机厂商依托于深圳成熟完善的硬件制造供应链,也纷纷从做模型玩具、做飞控、做配件甚至做手机的厂商转型成整机公司。
今天我们有幸采访到的是正在努力做好无人机产品的深圳星图智控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王峰先生,这位常年拥有十多年智能硬件制造背景又是航模爱好者的老司机其实是一位相当“闷”的技术男,面对我们事先准备的公司例常问题他显得有些话少,果然如工作人员提醒的那样,“他平时不爱说话的,更别希望他能对无人机的前景滔滔不绝。”既然准备的提纲似乎撬不开话题,那就索性放开聊,从王峰的工作专业到个人爱好,从星图目前的产品状况辐射到深圳的供应链情况。就这样,我们聊他们的“前世今生”,也意外收获到一个
“无人机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的故事。
环球无人机:星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做无人机的想法?
王峰: 2015年4月我们成立了星图智控,开始做整机的打算,但在此之前一直做零部件的供应商,比如帮客户做各种电子产品的研发设计,其中包括航模客户,2013年才开始有了相关的多旋翼飞行器、电机调速装置、电路板的开发和设计。因为积累一些经验,看到这个行业的发展机会,就切入到了做整机中。
环球无人机:当初你们是怎么组合团队的?
王峰:我是航模玩家出来的,2008年我就开始玩航模。四轴是我接触最早的,当时由朋友介绍开始玩四轴,那年德国有个开源网站发布了个人DIY的资料,我们就根据那个资料自己做了出来玩。
那时候我还没想过要卖给别人,主要跟朋友一起玩。很多资深玩家都觉得四轴很简单、不屑于玩这个,我们认为的确很简单,但也不是人人都会的,还是有学习的门槛。所以我们就想怎么把它做得更加的简单,让每个人都可以来玩。体验飞行的乐趣,然后就有了“蜻蜓”。
环球无人机:星图的研发团队是怎样工作的?
王峰:研发团队有20人,我们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团队每个部门负责不同的流程。首先我们的外形设计ID (工业设计)必不可少,这决定我们的外观;
然后要做结构设计,设计好每一个零件怎么做的、画出完整的结构图,模具厂根据图纸出模具。模具做完之后,我们再调整结构强度,不停地做测试;等到结构设计完了,就开始生产。外壳给模具厂做、电路板同时做,我们再设计里面的电路板pcb,接着采购零件交给贴片厂smt,把小零件焊到电路板上去。最后再给软件,把编译好的二进制文件加载到CPU上,它就可以跑。具有功能的pcba(组装好零件的),组装完成后,就可以飞了。
环球无人机:设计一架工程样机需要多久呢?
王峰:从ID到最后出工程样机,整个事件顺利的话最少也得三个月,软件研发成熟度ok的前提下,新品开发怎么也要半年,我们算快的了。不过,设计一架工程样机简单,批量生产的比较难。
环球无人机:生产制造无人机,最困难的过程是哪儿?
王峰:研发完成样机出来后模型机就可以飞了,但这对我们来说只是万里长征完成了一半,因为接下来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量产。我们都知道,样品、小批量和量产的品控难度完全不同。对于第一台模型机,工程师还可以一对一地去调试。但是开始量产上工厂生产线的了之后,就很难保证员工的知识技术水平如同工程师一样,毕竟无人机是个新鲜产物。而且做一台工程样机的话可以准备十套原材料,量产之后,因为电子物料是有失效率的,不能保证原材料都能利用好,目前我们的良品率勉强可以做到90%,一个无人机涉及到几百项的零部件,其中的品质控制是很难的。
另外,工厂的素质也是需要你培养的,对他们来说,无人机也是一个新行业,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做测试,需要我们去指导。量产的时候,我们团队有一半的人就住在工厂,盯着生产。
环球无人机:我们曾经玩过某初创公司的无人机,用户体验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蜻蜓”的用户反馈如何?
王峰:现在收到的反馈,大多认同我们的傻瓜式操作。然后是便携很方便,这是用户喜欢的亮点,跟我们设计的思路是一致的。主要吐槽部分是是我们的相机,第一代产品相机跟手机WIFI连接不够稳定,于是我们蜻蜓的第二代WIFI模块在做改进,加了一个图传模块,800米以内不会出现中断的情况。还准备了遥控,让小白体验专业的操控感。
环球无人机:星图主打的“傻瓜式操作”到底有多简单?
王峰:我们用手表操作,简单到小白也能飞,纯粹傻瓜操作。其实现在很多人对飞行器都有兴趣,但是在点燃某一个点之前,小白容易产生挫败感,很多人飞一次就炸机,然后返修,再等好几个月,就丧失了这个兴趣。我们让他很快上手,找到飞行的感觉。直到入门了,我们再给他一个遥控器,然后之后你是玩专业航拍或者竞速等等。那就随便你了。
环球无人机:这么有自信小白不会出问题吗?
王峰:我认为测试是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我们在起飞返航方面进行了不下于1万次的飞行测试,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都测过,包括6-7级风的环境下也测试过。当时投资人在决定投资我们之前,我们在他面前就花了两小时测了100多次。在产品发出去后,我们每天还是在测试。
而我们对新手设置了30米的最高距离,设计在手表中,让小白用户看得见无人机,他就不会心慌。我们做了一个隐藏模式,你飞到一个程度觉得没问题了就可以切换到高手模式。可以在遥控器上找到隐藏的开关,切换两种模式。据我所知,还没有其他的厂商像我们做到这么细。
环球无人机:您是做电子出身的,您觉得消费级无人机为什么会突然兴起?
王峰:无人机的零部件特别多,飞控到电机调速,模组,每一块的电路板上有CPU、传感器。说实话,现在消费级无人机行业的发展和手机密不可分,智能手机的发展促进传感器小型化。在手机智能化之前,第一:传感器都大的块头,以前模拟的陀螺仪大手指头一样大,还是单轴的,你在一个飞机上可能要用到三个这么大的设备,现在智能手机上就是3毫米乘于3毫米正方块大了。
因为传感器涉及的门类很多,重力加速度的、陀螺仪、磁场的、压力的......传感器是需要分着去采购的,每一个每类下面都有很多厂商。而无人机的核心部件之一就是传感器,需要把位置信息,姿态啊,传到CPU,再传到操作杆,在显示到显示器。电子零部件特别多,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后,传感器的使用数量几十万到现在几亿几十亿的产量,成本降低,无人机行业就发展了,包括未来的机器人也是这样。
环球无人机:“蜻蜓”做出来后,星图的市场策略是什么?
王峰:我们的策略比较保守。我们首先用众筹平台,试探市场反应,符合了预期再去做相应的推广,生产计划的安排,下一代产品开发进度的掌控。尽管可以拿到投资,但我们还是比较谨慎。以盈利为目的,我们是传统制造业出来的,对于成本和利率的要求比较敏感,基本上投入到研发上,资金上没有投入很多到广告上。美国的3DR 最近陷入困境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环球无人机:今年准备卖多少台无人机?
王峰:目标是2万台,比较保守。平均每个月2000台。我们的众筹第一次400多万 ,约2000多台。3个月。我们无人机的市场不在国内而是在国外,现有的80%的订单都是销往国外的,CES上拿了1万台的订单,国外的靠代理商自己去推广,我们也积极参加各种展会,包括德国、美国、香港展会都有去。
国内4k-5k台,9月-德国,巴西,美国,香港春季和秋季,北京的展会看热闹的比较多。
环球无人机:星图现在的融资合作情况如何?
王峰:目前谈好了B轮,还有细节问题。产品有在跟Intel、瑞星微芯片厂商合作,希望得到芯片厂的直接支持,我们现在的研发有点闭门造车,倒不是说不愿意跟别人合作,我们首先得有积累。
2025-04-25 11:26
2025-04-25 11:23
2025-04-25 11:22
2025-04-25 11:21
2025-04-25 11:20
2025-04-25 11:18
2025-04-24 10:35
2025-04-24 10:34
2025-04-24 10:31
2025-04-24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