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件回放
据澎湃新闻网《大疆质疑英特尔无人机避障技术含量:“这个行业爱做表演”》一文称,大疆在3月5日发布新品时,大疆公关负责人主动抨击某国际芯片巨头在电子展上的具备避障功能的无人机演示,称这是“一场精心布置的秀,让大家以为他们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此时,大疆发布的新品正是一款具备避障功能的无人机。
当然,大疆在公开场合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这番言论被指就是针对CES上英特尔的无人机演示。不仅如此,据文中称,另外一家业内公司的CTO认为英特尔的演示:
“太有欺骗性了。人头上和无人机上都是光学马克点,全程都是光学追踪,控制飞行和跟随,实感技术功能都不一定打开。另外,无人机成功躲开一根刚倒下的树枝,我几乎可以确定这不是实感技术判断的。”
随后此文被不断转载,持续发酵为“大疆质疑英特尔作弊”事件。
但之后,澎湃新闻网主动将该文进行了修改,措辞上将:
“太有欺骗性了”调整为“略有误导”;
“我几乎可以确定这不是实感技术判断的”调整为“我猜测这不是实感技术判断的” 。
当然,不论措辞如何,一场大疆质疑英特尔的公关大战似乎随着大疆新品的问世拉来了帷幕。
随后又有记者追踪此事并撰文称,第一时间问询英特尔公关人员,对方几天没有给出官方回复,并将与大疆传媒负责人闲聊的回应写入文中:
“在实验室里我们一样可以飞得精准到厘米级,那套动作捕捉系统大概五六百万元,但它目前是不具备实用价值的。”
事件因此持续升级。
无人机/图 来源网络
2、英特尔回应
作为科技记者,笔者也期望就此事一探究竟。3月10日,笔者拿到了英特尔的官方回应:
“英特尔在CES上基于Yuneec Typhoon H无人机的避障功能演示采用了英特尔实感技术,精彩呈现了这款产品。让我们倍感兴奋的是,这款产品将在2016年上半年上市。”
貌似聊聊几句,却是斟字酌句。这两句话至少回应了三个信息:
第一,对于演示是否应用实感技术避障的质疑,予以肯定回应;
第二,“精彩呈现”四字,肯定了演示的具体效果令人满意;
第三,对于是否具有实用价值的质疑给出了较为明确的上市时间,且就在上半年。
关于这次“质疑事件”从技术上笔者认为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在于,CES演示现场出现的Optitrack(三维动作捕捉系统)。众所周知,无人机的主要使用场景是在室外,这需要利用无人机上的GPS定位系统和用户身上的GPS信号,实现“跟随我”的功能。
CES上英特尔掌门人柯再奇的演讲是在室内场馆,因此演示无人机利用实感技术实现避障功能就必须寻找一套“室内解决方案”,这正是Optitrack的作用:通过安置在头盔和无人机上的红外线小球,Optitrack追踪物体的行动轨迹,以实现GPS室外实现的“跟随我”。而且据悉,英特尔德实感技术并不支持“跟随我”功能。
笔者记得,Yuneec无人机企业也曾经就此事表态,称“因为通常室内没有 GPS 信号。为了演示飞行的跟随效果,只能用动态捕捉来帮忙以达到讲解的目的。”
那么,英特尔为何几天后才给予官方回应?
笔者认为,倒不是因为英特尔是一家国际型巨头企业,反馈时间和流程太长,真正的原因至少有三点:
第一,从以往历史来看,IT国际巨头一向少于回应质疑,也包括谣言甚至诽谤。
第二,大疆新品发布会上的公开场合的质疑,并未指名道姓,国际巨头没必要主动认领。
第三,大疆是无人机企业,英特尔是上游无人机关键部件提供商,按照后者的一贯布局,所有的整机企业都在生态圈之列,也就是说双方还有可能成为上下游的合作伙伴。
但是此后,事件持续发酵升级,英特尔给予官方回应也就成为必然。这一回应不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互联网界的公关大战,也没有阴谋论的“互撕”和“指责”,只有“澄清”和“走着瞧”的态度。
所以,不知道此次“大疆质疑英特尔作弊”事件是否会因此画上一个句号呢?
3、背后的复杂关系
其实,笔者还有一些背景需要一同阐述。即英特尔官方回应中出现的第三方企业“Yuneec”,以及英特尔和大疆之间有着怎样的复杂关系?
作为无人机的佼佼者,在目前的无人机市场培育期,大疆占据70%的市场份额,且研发力量卓越,是我国创新初创企业的代表。
Yuneec也是无人机企业,也就是大疆的竞争对手,且此前得到了英特尔6000万美元的投资。而CES上科再奇演示避障功能的无人机的正是Yuneec公司的Typhoon H产品。
英特尔,芯片巨头,近年来从PC芯片、服务器芯片开始向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方向转型,不仅推出新品,还通过资本手段投资与其业务相关市场的创新企业。甚至在今年1月收购了国外具备“自动探测和躲避障碍物技术”的无人机企业Ascending Technology。
三者微妙的关系一览无余。
那么具备自有技术的大疆有没有可能与英特尔合作?笔者认为只少商业角度看是有可能成立的。
举个手机的例子:同在深圳的华为为例,华为手机在芯片上既用自己的海思,也用高通和联发科的芯片,手机产品的策略则是高端和旗舰产品采用海思,中低端产品采用高通和联发科。毕竟上游技术研发是需要大量人才、资金和时间的,而商业上需要产品具备一定的出货量才能平衡研发成本,因此,除了苹果之外的其他手机企业目前都需要第三方的芯片。
那么这个例子是否可以用在刚刚发展初期的无人机市场呢?尤其是被称为“无人机界的苹果”的大疆呢?
当然,到底这两种无人机的避障功能孰优孰劣?市场反响孰轻孰重?恐怕要到上半年两种具备智能避障的无人机都上市后才见分晓。
2025-04-27 11:13
2025-04-27 11:01
2025-04-24 10:38
2025-04-24 10:30
2025-04-24 10:27
2025-04-23 10:17
2025-04-22 13:08
2025-04-22 13:07
2025-04-21 11:03
2025-04-21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