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询价单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综合资讯 > 正文

80后科学家齐俊桐来津创业,小小无人机却有大天地

2016-03-05 17:09 性质:转载 来源:天津广播电视台滨海广播
免责声明:无人机网(www.youuav.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在天津开发区“泰达智能无人装备产业园”,一架像小型直升机的无人机在工作人员远程遥控下起降、飞行。它的制造者——天津一飞智控CEO齐...

天津开发区“泰达智能无人装备产业园”,一架像小型直升机无人机在工作人员远程遥控下起降、飞行。它的制造者——天津一飞智控CEO齐俊桐对记者说,公司只经过3、4个月研发、实验、试制就获得的开门红:

齐俊桐:高交会第一次发布产品,当时的订单接近100套,明年订单超过千套。

1981年出生的齐俊桐,阳光帅气。作为无人机的大脑——也就是控制系统研制的青年领军者,齐俊桐在天津大学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后,考入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30岁出头的他曾是所里最年轻的博导,研发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救灾救援机器人、带领团队研发我国第五代飞行机器人。他说,这一切都源自于儿时的梦想:

齐俊桐:男孩,最早都是喜欢飞行的梦想,最开始上高中就想当飞行员,那时候主要是眼睛不合适,就到天大读自动化,相当于你自己飞不了,就让飞机去飞,做自动控制、飞行控制,一直都希望我们的技术能够一直往前走。

从参与研发,承担国家863计划,参与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十多年时间里,齐俊桐曾拒绝过多家企业开出5倍以上的薪金诱惑。而就在2015年,已经成家生子、事业稳定的齐俊桐却突然辞职,回到天津老家创业,成为了研究所第一名“下海”的博导。这其中的缘由还要从2013年一件事说起。

2013年4月,芦山7.0级地震后的第二天,齐俊桐不顾余震危险,自告奋勇带着小组成员赶赴现场,用他们研发的飞行机器人进行灾难援助。在灾区上空,一个直径不足3米的无人小飞机在天空盘旋,时而在低空掠过,时而在危房前巡查,勘测的房屋损毁和救灾帐篷设立情况会立即显示在地面的电脑屏幕上。一个小时无人机能排查5到10平方公里的区域。齐俊桐说:

齐俊桐:传统地震搜救是靠人在地面,到村里后分散开来,看每个家庭损毁情况,现在装备这个东西后,小队到了现场以后先看整个的房屋倒塌情况,哪需要救,哪是可以暂时先不救的,这个搜救过程比原来提高效率太多了,这个从空中一下就看到了。

小小的无人机不仅提高了搜救效率,吸引了众人驻足观看,这支小型的“先遣队”还被誉为无名的“救灾英雄”,得到了当地百姓的信任。齐俊桐深受感动:

齐俊桐:当地的老百姓,对我们的期望根本就是想不到的,他们可以放下手里的饭碗,拿起来他们手机里唯一剩下的那点电,去拍照,去录制我们当时搜救过程。其实我觉得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但是走的时候,那些老百姓把自己一些吃的东西都往我们车上去塞,这种感觉坐在实验室是永远体会不到的。

除了救援上的应用,2012年,齐俊桐随着农业部一个机械自动化的调查团来到新疆,尝试用无人机在农作物顶端1米左右的超低空处进行农药喷洒作业。这对一直在实验室闷头搞研究的他来说也是触动很大:

齐俊桐:很多农民还是带着那样的防毒面罩喷药,后来也了解到国内每年因为喷药致伤致残的人都非常多。这种技术在日本是用无人机喷药的,日本对咱们是封锁的,当时也在想,这种技术什么时候能够大范围的在农田里喷药,人们在家里看着屏幕就完成喷药过程,对我触动很深。

从地震救援、农药喷洒,到南海海域科学考察中,被命名为“南海号”的无人机成功开展了一系列船面起降及海上飞行试验。走到生产生活中,齐俊桐体会到了人们对于无人机的渴望以及无人机的广阔用武之地。如何让技术更快更好的服务人民是他的心愿:

齐俊桐:我就在想,技术不仅仅要放在实验室,要更多还要拿出来去磨练,哪怕最开始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经过了使用,技术会往前走。以前也说过科学家要有责任感,但是没有到现场,永远体会不到什么叫人民的需要。觉得还是要更快的、更好的让设备解放人们繁重复杂的劳动。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科研突破、以及机器人取代人力的趋势增强,无人机研发也正是到了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时机。2015年,虽多方挽留,齐俊桐还是辞去了研究所工作,将公司选址曾经有过合作接触的天津开发区。妻子和孩子也一同与他住进了开发区的公租房。

公司团队当时只有十几个人,但含金量很高,百分之三十是博士,其他全是硕士。作为创业企业,每天几乎都是12个小时以上工作时间,工资也都没有之前在别的地方拿得高,但共同的梦想使他们聚在一起。一飞智控科技公司产品经理陈东华告诉记者:

陈东华:这种艰难并不是并不是说你的业务方面,你的客户啊,关系个方面去处理的时候,你那个找个办公的地方,好多事情,每个人基本上都是怀创造这样的梦,大家做事情的时候都是一个人兼好几个职位去做,我一年最多的一次出差,是一周跑了7个地方,现在是早8年到晚8点,基本还是一个月会有两周周末另外加班。基本上都是事推着。

由于飞行控制系统本身的技术优势,齐俊桐一开始创业就吸引了多方投资,没有为资金愁过。市场上,公司生产的无人机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相比于其他创业者,齐俊桐觉得,科研人员自身身份的转变是团队面临的最大问题:

齐俊桐:原来在国立科研机构不管怎么样,你都是专家,就算是这个事情做得不好,但也会被认为是国家最高水平。你像我们一些技术人员都是博士毕业,以前去合作单位,都是沏茶倒水,但是现在就没有了,你会跟工人一起去,最开始大家也是抱怨,觉得对我们太不客气了

面对一些成员的抱怨情绪,齐俊桐不仅自己调整心态,耐心劝导大家,摘掉各种光环,投入创业大潮。为了让客户对产品产生信任,齐俊桐和团队成员总是不停奔波在各个试验场地:

齐俊桐:做企业了,大家只看结果。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的给客户解释,给客户试用,到现场去测试。让客户去理解。但是经过很长时间,大家知道,其实不是对你不客气,而是你作为商业一分子就是这样,他对别人也是这样。这才是磨练最多的地方。最后还是要拿出来产品去对话的。时间长了,产品质量上去了,自然会获得大家尊重。

这几年,天津开发区聚集了深之蓝海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辰星(天津)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同样专注于高端制造业,尤其是机器人智能制造的企业。齐俊桐提议,将这几家企业聚合到一个产业园,可以共享一些技术平台,甚至开展合作。很快,这一想法被采纳,“泰达智能无人装备产业园”在天津开发区正式揭牌。谈及未来,齐俊桐还是回到了最初的专业梦想,希望借助自己的力量,让自动化更多的解放生产力:

齐俊桐:现在不仅仅空中飞行,我们也在做海底飞行,跟深之蓝讨论怎么做水下无人机,怎么去解决人复杂重复的劳动。当我看到原来是很多人做这个事,现在是通过一些机器,一些设备去干的时候,这个是我觉得最大的一个成就感。(记者/刘克琦)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推荐图文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