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
“
全球鹰”机身为平常的铝合金,机翼则是碳纤维。机身长13.4米,高4.62米,翼展35.4米(超过“
波音747”飞机的翼展),最大飞行速度644千米/小时,最大飞行高度19810米,最大起飞重量11610千克。“全球鹰”机载燃料超过7000千克,航程可达25000千米,自主飞行时间长达36小时,可以完成跨洲际飞行。“全球鹰”可在目标区上空18300米处停留24小时进行
侦察,而U-2侦察机在目标上空仅能停留10小时。
机载设备
“全球鹰”可同时携带光电、红外传感系统和合成孔径雷达。光电传感器工作在0.4到0.8微米波段,红外传感器在3.6到5微米波段。光电系统包括第三代红外传感器和一个柯达(kodak)
数字式电耦合器件(ccd)。合成孔径雷达具有一个x波段、600mhz、3.5千瓦峰值的活动目标指示器。该雷达获取的条幅式侦察照片可精确到1米,定点侦察照片可精确到0.30米。对以每小时20到200千米行驶的地面移动目标,可精确到7千米。一次任务飞行中,“全球鹰”既可进行大范围雷达搜索,又可提供7.4万平方千米范围内的光电/红外图像,目标定位的圆误差概率最小可达20米。装有1.2米直径天线的合成孔径雷达能穿透云雨等障碍,能连续的
监视运动的目标。
数据传输系统
“全球鹰”更先进之处在于,它能与现有的“联合可部署智能支援系统”(JDISS)和“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联接,图像能直接而实时地传送给指挥官使用,用于指示目标、预警、快速攻击、战斗评估与再攻击。“全球鹰”还可以适应陆、海、空军不同的通信控制系统,既可进行卫星通信,又可进行视距数据传输通信。宽带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为274兆
比特/秒,Ku波段的卫星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则可达50兆比特/秒。经过信息处理,把情报发送给战区或战场指挥中心,为指挥官进行决策或战场毁伤评估提供情报。另外,机上装有备份的数据链。
缺陷
“全球鹰”也存在一些不足,飞行速度只有644千米/小时,难以逃脱高速战斗机的追击;尽管采用了隐身技术,但喷气发动机工作时仍会产生一定的红外辐射信号。“全球鹰”配备了多种防身装备,一旦敌方发射导弹,机载
探测装置可以马上发现,并发射红外诱饵弹进行干扰。但“全球鹰”的
载荷能力只有908千克,携带防身装备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一旦在空中被敌方战机锁定,将很难逃脱被击落的命运。
造价
研制初期,每架“全球鹰”
无人机的造价约为5100万美元,如果将研制费用、使用费用和其他间接成本算在一起,“全球鹰”及地面站全系统单价为7300万美元。截止到2012年,“全球鹰”无人机的造价约为1.76亿美元。
实战应用
1999年3月29日,由于携带专用侦察传感器系统的第二号原型机在
美国加州中国湖试验坠毁,因此“全球鹰”没有在科索沃战争中派上用场。
2001年11月,美军首次将“全球鹰”投入对阿富汗的
军事打击行动。在阿富汗战争中,“全球鹰”无人机执行了50次作战任务,累计飞行1000小时,提供了15000多张敌军目标情报、监视和侦察图像,还为低空飞行的“捕食者”无人机指示目标。
但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却损失了两架“全球鹰”无人机,致使该型无人机的库存数量更加吃紧(当时仅有4架)。
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空军只使用了两架“全球鹰”无人机。但这两架“全球鹰”无人机却在伊拉克上空执行了15次作战任务,搜集了4800幅目标图像。据统计,在美空军进行的所有452次情报、监视与侦察行动中,“全球鹰”的任务完成率占5%,为美军提供了“广泛的作战能力”。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空军使用“全球鹰”提供的目标图像情报,摧毁了伊拉克13个地空导弹连、50个地空导弹发射架、70辆地空导弹运输车、300个地空导弹箱和300辆坦克。被摧毁的坦克占伊拉克已知坦克总数的38%。虽然“全球鹰”仅仅承担了3%的全部空中摄像任务,但用于打击伊拉克防空系统的55%的时间敏感目标数据,是由该无人机提供的。
未来发展
由于无人侦察机在几场局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美军十分重视无人侦察机的研制与改进。美空军已为“全球鹰”确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计划,目标是要达到与U-2同等水平。
一旦获得成功,美国防部将用最新的
无人机系统取代传统的有人驾驶侦察系统。
研制RQ-4B型无人机
美空军已经授予
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一份研制RQ-4B“全球鹰”无人机的合同,RQ-4B是现有的RQ-4A无人机的升级型。
RQ-4B的翼展为39米,而RQ-4A的翼展为35.4米,机身也比RQ-4A略大;载荷由RQ-4A的908千克提高到1350千克;机上携带的电源可为传感器提供10~25千伏安的电流;
RQ-4B的续航时间增大,可自主控制,飞行高度可达18000米。此外,RQ-4B将采用开放的系统结构,使其能够“即插即用”各种增强型载荷。美空军考虑最终采用RQ-4B“全球鹰”无人机取代U-2飞机。
海军型“全球鹰”无人机
2003年2月,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从美海军接受了一笔总价值为1.85亿美元的合同,为美海军的“全球鹰”海上验证(GHMD)计划改装两架“全球鹰”无人侦察机。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将研制先进的海军载荷、海军专用的
地面控制站以及舰载控制系统。
重要事件
2001年4月24日,一架环球之鹰以不停飞方式从艾德华空军基地直飞
澳大利亚爱丁堡空军基地,创下无人机飞越太平洋的纪录。共飞了22小时。
2007年10月,加州山火时,全球鹰也出动,发挥监控优势。
2010年海地地震救援工作,美国五角大楼从阿富汗战场上调动了一架RQ-4全球鹰侦察机,拍摄地震灾后画面,并向非政府组织和其它救援组织提供间谍飞机拍摄的照片,让他们能更清楚的了解地面形势。
2011年3月11日,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后,美国紧急于3月17日从美军关岛基地调派一架RQ-4全球鹰侦察机,拍摄反应炉受损影像。
2012年6月11日,美国海军一架“全球鹰RQ-4A”无人侦察机在马里兰州索尔兹伯里海岸附近坠毁,幸未造成平民及财产损失,事故原因尚在调查之中。
2012年8月5日,日美两国政府决定动用无人侦察机“全球鹰”对中国军舰和其他政府船只在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和冲绳附近海域的活动情况进行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