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在中国气象局的统筹部署下,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海燕I型无人机在“苏拉”、“海葵”等多台风背景下,开展南海台风机动观测作业。
这是机动气象观测业务试运行后,中国气象局首次针对南海台风开展基于大型无人机的有效机动观测业务,并与北斗导航平漂探空、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中山大学号”科学考察船等多种探测手段形成多台风背景下的立体协同观测网。
9月2日21时8分,海燕号I型高空大型无人机携带20枚下投探空仪起飞。到达既定区域后,自21时53分起, 10枚探空仪在既定时间、地点陆续投放, 一组组气象观测数据实时传回地面指挥系统,数据产品通过机动观测指挥平台从海南省机动观测业务分中心传输至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并分发至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和上海台风研究所等单位供其分析应用。
此次无人机机动观测获取到多台风背景下的风、温、湿、压等大气基本要素廓线,累计2.2万余条有效观测数据。基于9公里分辨率南海台风数值预报系统(CMA-TRAMS)模式同化预报试验结果显示,“海葵”更趋于偏西方向移动,登陆后风雨影响更显著,为研判台风发展趋势、提高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准确率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
海燕I型无人机由翼龙10无人机为基础完成适应性改进,具备执行高速、高升限飞行任务等能力。该型无人机曾圆满完成成都大运会机动气象观测保障、川西高原西南涡以及南海台风监测机动气象观测等任务,为大型赛事保障、台风与高原气象探测提供了有力支撑,有效破解气象资料空白区域、复杂环境下观测数据不足的难题。
2025-02-14 13:58
2025-02-14 13:53
2025-02-14 13:51
2025-02-14 13:51
2025-02-13 13:42
2025-02-13 13:40
2025-02-13 13:39
2025-02-12 17:07
2025-02-12 17:06
2025-02-12 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