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用无人机发展历程 2014年 无人机被纳入警用航空器管理范畴。 2015年 相关文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应用工作的意见》,明确将无人机设备纳入移动监控体系。 当年全国警用无人机达到约500架。 2017年 中新社郑州9月17日,据警用航空管理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执法机构配备各型无人驾驶航空器4000架,共有2000余名无人驾驶航空器驾驶员。 发布《警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填补了警用无人机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 2018年 先后制定下发了《警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暂行规定》、《警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和《警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驾驶员培训及执照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2018年警用无人机达到7000架。 2019年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会议上,无人机正式列入国家科技战略体系中。 国内警用无人机新动向与启示 [部分地区执法机构开始使用更高性能无人机] 近两年来,开始有单位开始使用“超视距”的高性能无人机,用于执行更复杂空域、更艰巨的任务。 尤其是在使用环境复杂:海边、高山、高海拔、边境长、高速公路等。 机载4G/5G数据链技术 通过4G/5G传输,在有网络覆盖范围内信号不受距离限制,且不受遮挡,有效保障任务通讯。 一架飞行器反馈的实拍画面,可以共享分发到多个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也可调取多架飞行器拍摄的实时影像同屏显示,比如在交通管理中,派出多架飞行器到各个拥堵点上空盘旋,同时获取各路段的一手现场资料,以对现场进行有效处置。 可见光变焦镜头能捕捉500米外的地物细节,进行人脸识别、车牌识别,辅助追踪和标记可疑目标。 夜间监控,可以通过微光夜视仪,扩展在低照度下的显像能力,加激光补光后,还可看清超低照度下的夜间环境,获取黑白或全彩的夜视影像。 红外热像仪能根据物体辐射的电磁波探测红外能量(热,最终生成带温度值的热图像,以分辨不同物体。 挂载激光雷达、倾斜相机、多光谱仪等光电设备,对任务区域采集一手全景影像资料。后期通过3D建模软件系统,快速重建实景。 综合飞行器视角、全城各路段摄像头、小区监控器等影像数据,搭建全面的监控体系。 双网平台部署 高低点视频资源通过国标从视频共享平台或视频联网平台获取。 高点PTZ信息通过SDK获取,输入给AR标签算法引擎。 内外网实景指挥平台通过国标级联,PTZ信息由国标扩展协议传输。 场景回溯引擎 构建立体化的防控体系 智能化社会治理体系 浮空实景指挥平台以视频全景画面为指挥调度界面,以高空系留警用无人机吊舱摄像机以及其他高低点摄像头及移动的实时视频为载体。 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通过AR标签富媒体能力,将视频空间数据直观显现在视频实景地图上,大场景、大视野,令数据不再枯燥,管理不再单调,指挥更具临场感,真正实现“指哪儿打哪儿”。
2025-04-11 10:30
2025-04-11 10:02
2025-04-10 10:15
2025-04-10 10:11
2025-04-10 10:05
2025-04-09 10:56
2025-04-08 10:37
2025-04-07 11:07
2025-04-07 10:52
2025-04-07 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