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无疑是当今航空领域最富有活力的部分之一,而多旋翼无人机更是凭借其简单易用、灵活多变的特点受到广大行业用户的青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旋翼无人机系统应用到了各行业领域之中,而这也对其飞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导科技(AheadX)全新推出多旋翼视觉避障系统,全面保障多旋翼无人机飞行作业安全。
Space V3—避障信息可视化设计
全新的Space V3地面控制软件针对视觉避障功能,进行了大量的人体工程学分析和设计,全面提升人机交互体验。Space V3 视觉避障插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通行范围和避障距离,在超视距飞行状态下仍可实时掌握飞机离前方障碍物的距离和障碍物相对飞机的方位,并在到达安全距离阀值开启避障模式时发出警报提示作业人员,全方位多层次保障飞行安全。
Space V3避障功能
智慧飞行—避障功能全自动设计
AheadX-多旋翼视觉避障系统使无人机拥有稳定的实时深度感知能力,作业过程中当双目避障模块检测到距障碍物距离小于预置的“避障距离”参数时,飞控将会自动进入“避障模式”,持续检测障碍物信息并爬升以脱离障碍物,直至前方无障碍物后继续执行任务。整个过程全自动执行,无需人工干预,全面提高多旋翼无人机超视距作业过程中的飞行安全性。用户将飞控升级到2.6.9及以上版本,将Space V3地面控制软件升级到3.0.29及以上版本即可配合硬件使用避障功能,并可根据机体尺寸自行使用Master软件配置安全通行宽度和高度等避障参数。
航线模式自动避障
不变应万变—多种类障碍物识别设计
此外,该避障系统可适用于多种复杂飞行环境,采用全局曝光传感器,避免了卷帘式曝光传感器的运动模糊问题,当无人机快速飞行时仍能准确判断障碍距离。在实际应用中可自动避过楼宇、塔台、车辆等实体障碍物,也可避过树木、拦网、栅栏等稀疏障碍物,光照充足时对于线缆,悬浮物等小尺寸障碍物也有较高识别度。
实体障碍物避障
稀疏障碍物避障
小尺寸障碍物避障
AheadX-多旋翼视觉避障系统的推出使得致导科技简单易用的高可靠性智能化飞行模式进一步完善,致力将无人机向打造为真正的智能飞行载体。
致导科技将一如既往地本着用户第一,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理念,全身心致力于为广大无人机用户提供更先进,更可靠,更好用,更简洁的无人机全系统航电设备,为打造“可信赖的飞行机器人”努力奋斗!
致导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于2014年9月,核心团队成员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国内最早研发基于MEMS传感器的微小型无人系统的团队。2004年至今,专业从事无人系统技术的研发与产品推广,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简单易用、安全可靠的产品,一站式的服务及解决方案。
团队自组建以来,开发出多个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仅在相关技术领域处于国内甚至世界的领先水平,并且还和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及国防部门进行过深度合作。虽然团队的核心产品夺取过世界范围多个机器人及无人机大赛的冠亚军头衔、也受到了北京奥运安保团及南极科考队的青睐,还远销中东、东南亚和南美市场,但这帮平均年龄30多岁的年轻人并未停下前行的脚步。
经过十余载的摸索前行,团队不仅积累了固定翼、飞艇、直升机、涵道飞行器、多旋翼等各种不同类型飞行器的先进飞行控制技术,同时还掌握了地面无人轮式,履带式机器人、水面及水下机器人的导航与控制技术,并成功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
2014年伊始,消费级无人机的话题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萌芽,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大部分人对消费级无人机这种看似未来的概念仍旧模糊。如何正确传递科技的指引?拥有数年行业积累的致导团队开始扩充,并在不久之后便聚集了来自包括无人机领域在内的全国范围的顶尖人才。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信心十足。不求聚光灯环绕,只为带来一款产品。她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无限的可能性,注定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并告诉大家:未来已来。
将产品做到极致,将每一个细节带到人们眼前。这是我们致导员工的使命。
核心团队、技术优势、行业影响力,我们努力、我们积累、我们奋进。
我们将世界最先端的科技,孕育、雕琢,温润地带到您的面前。
这一切的一切,都为让您触碰到她的那一刻。
心动。
致导科技核心团队卓越产品:
2005.12 第三代自驾仪iFLY30推向市场;
2006.03 某型军用无人机系统飞控分系统研制,目前已定型;
2006.05 里程碑产品iFLY40定型,在国内大量推广并远销南美,中东等地区;
2010.08 某重点型号军用无人机系统导航飞控分系统及测控站软件的研制;
2011.05 组合导航iFLY-G2定型,是当时世界上更新率最快的微小型GPS/INS;
2011.12 第五代自驾仪iFLY-F1A推出,采用的非线性控制率和制导率。
致导科技核心团队大事记年表:
2006 在国内率先实现控制无人飞艇自动飞行;
2007 为极地科考队提供无人机,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科考使用无人机;
2008 圆满完成总参作战部的奥运安保任务;
2009 参与北川、汉旺灾后地质调查;同年参加第27次南极科考,成功实现从雪龙号上起降无人机;
2010 参加青海玉树抗震救灾;
2011 研制无人机训练平台,用于操作手训练等。
2025-04-29 14:04
2025-04-29 14:03
2025-04-29 14:02
2025-04-29 13:49
2025-04-29 13:47
2025-04-28 13:45
2025-04-28 13:43
2025-04-28 13:42
2025-04-28 13:41
2025-04-28 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