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流出了一则视频,展示了中国翼龙II无人机打靶的全过程,并透露了该机适应复合挂架挂载多个弹种执行任务的细节。
近期我军公开了空军首支察打一体无人机部队,通过军报的报道可知,该无人机部队最早是在2011年开始组建,2012年飞行员完成前期学习并开始实际使用攻击-1型察打一体无人机,该无人机首次亮相是在2009年的国庆60周年阅兵上。
实际上它的另外一个名字更为人们所熟知一些,那就是翼龙-1,该机已经成功出口埃及和哈萨克斯坦,并在埃及军队打击恐怖分子的战斗中取得了不俗的战果。那么地面操作员是如何控制千里之外的无人机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目前主流的大型无人机的控制手段主要是两种控制方式结合:微波视距控制和卫星超视距控制相结合。察打一体无人机在工作中会有大量的信息要与地面站进行交流,所以飞机与地面站之间就要建立稳固可靠,带宽足够的传输链路。
地面站到无人机的上行链路主要传输的是地面站的指挥控制信息,操作员对无人机的一些指令和操作动作都要转为电信号然后通过天线转为电磁波发射出去,无人机上的天线接收到这些电磁波后再通过调制,解调等一系列过程又转换成控制飞行的电信号。
无人机到地面站的下行链路的通信过程也一样,但是通信内容是无人机的遥测信息(就是无人机实时的飞行状态信息)和光电观瞄设备所获得的高清图像和运动视频等信息,这就要求通信链路的带宽必须要足够了。
同时无人机上的这些视频信息也要进行初步的处理,比如编码压缩,这样对通信带宽的要求也能降低一些。
当作战距离不远时,无人机一般都是采用微波点对点传输的方式与地面站交换信息,微波波段通信具有可用频带宽、通信容量大、传输损伤小、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因此用于大型无人机这种需要大数据量通信的作战系统是非常合适的。
美军的MQ-1捕食者和MQ-9死神在视距通信上都是采用的微波波段中的C波段,微波通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天线要对准,而无人机是在不停运动的,所以地面站除了要与无人机通信之外,还要对其进行测距测向,同时控制天线对准无人机。
当作战距离很远时,微波通信就无法发挥作用了,因为地球是圆的,是有曲率的,距离太远,电磁波会被地面遮挡,而且地面地形很复杂,有很多大山等障碍物也会遮挡电磁波的传播,点对点的直线通信是无法进行的。这个时候,地面控制站与无人机之间的通信就必须采取卫星中继的方式进行。美军MQ-1捕食者的视距通信最远距离约280km左右,但是前提是此时的无人机飞行高度要超过4000米。
目前主要的大型无人机都是使用的Ku波段通信卫星,比如美军的MQ-1捕食者和RQ-4全球鹰,该波段通信带宽大,可以保证大数据量的通信。在无人机的大脑袋里面,装的就是一个抛物面卫星通信天线,与卫星的数据通信主要就是通过它来进行。以上就是目前大型无人机主要使用的两种控制方式,尤其是卫星中继通信的使用,使地面操作员控制千里之外无人机作战成为了可能,我军的攻击-1察打一体无人机的整个系统结构基本和美军的MQ-1捕食者和MQ-9死神都差不多,只是在具体的平台性能上还有差距。等到以后翼龙2进入部队后,这种差距会大大缩小。
2025-04-11 10:30
2025-04-11 10:02
2025-04-10 10:15
2025-04-10 10:11
2025-04-10 10:05
2025-04-09 10:56
2025-04-08 10:37
2025-04-07 11:07
2025-04-07 10:52
2025-04-07 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