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竞赛已经成为美国大学工程专业的热门项目。4月22日,佛罗里达大学的这场比赛可能是跨时代的——参赛无人机是由16名“飞行员”通过“意念”控制。
现场超神奇:
甚至都不用这样:
学生们使用的“黑科技”叫做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飞行员”头上的设备可以测量脑电波,然后转而对无人机发出指示。
操作者看着电脑屏幕上的一个程序,思考“前进”,无人机就会缓缓向前飞行。
佛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吉尔伯特(Juan Gilbert)介绍:“我们这有一个可供观看的电脑程序,然后我们告诉你,思考‘前进’,比如想着把一把椅子往前推。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大脑特定的思考模式来控制无人机。”
此前,已经有瘫痪病人借助该技术成功控制假肢。下面是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与一名19岁青年的实验现场。
2014年巴西世界杯开幕式上,一名残疾人曾利用脑控技术完成了开球仪式。
佛州大学的学生还用这个技术控制了汽车模型。
不过,虽然名为竞速,这些无人机的行进速度依然缓慢,还会出现暂停、颠簸、摇摆等状况。
此外,操作者要集中精神发布命令也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据悉,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面向运动的脑机接口经历了迅速的发展。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顶尖实验室先后实现了大鼠意念压杆、猴子意念取食及人脑电控机械手抓取巧克力等。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巨资启动脑计划研究,其中脑机接口技术作其中重要一项。
暂时的不足显然也没有影响研究者们的兴奋,吉尔伯特表示,“我们开启了社会的新趋势,未来将会有脑控无人机比赛,我们现在开始的是一场小小的赛跑,终点在哪里没人知道。”
最后再看几个中国的研究成果:
2015年4月,国防科技大学研究人员通过技术将人脑电波转换成指挥机器人的计算机指令,实现用人脑直接控制机器人运动。长沙晚报荧屏图片
2015年7月15日,国内首辆“脑控汽车”南开大学起跑,汽车在人脑的操控下能够准确执行启动、直线前进、直线倒车、刹车、车门上锁或解锁等规定指令
2025-04-25 11:15
2025-04-25 11:13
2025-04-24 09:06
2025-04-24 09:01
2025-04-23 09:09
2025-04-23 09:05
2025-04-22 09:30
2025-04-22 09:28
2025-04-21 10:13
2025-04-21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