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技创业者评价:“能被TechCrunch报道就是成功的一半”。
在美国,对于很多科技创业者来说,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不是查收邮件,而是上TechCrunch看行业新资讯。
这家诞生于2005年的科技媒体,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颇具江湖地位的科技博客。其创始人Michael Arrington每周六都会召集一帮狐朋狗友在家里开 Party。刚开始只有 10 来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参加,Chad Hurley(Youtube 创始人)在, Dick Costolo (Twitter CEO)也在。一边吃烧烤一边聊硅谷的产品,聊人生,聊梦想,都是 geek 们喜爱的话题。Mike 会把这些在用 Blog 的形式整理出来。后来参加 Party 的人越来越多, 6、7 次Party以后,参加人数就已经有了 1000 多人!于是有了 TechCrunch(源自36氪专访TechCrunch 联合创始人, just.me 创始人 Keith Teare)。
TechCrunch如今已然是一家科技媒体帝国,主要报道新兴互联网公司、评论互联网新产品、科技公司突发新闻。美国科技创业者评价,“能被TechCrunch报道就是成功的一半”。当然,也只有异常杰出的创业公司,才能够被TechCrunch一眼相中。自从2010年被AOL收购后,访问翻倍,利润翻番,名气大涨。从此,TechCrunch 几乎成为VC和科技行业投资者的投资参考。
传闻估值约5亿美元的36氪,正是TechCrunch的中国学徒
这听起来像极了国内的36氪。是的,36氪正是TechCrunch在国内的学习者。早期的36氪大部分文章正是直接译自TechCrunch。直到如今,36氪的资讯内容仍有大部分来自TechCrunch。为此,TechCrunch进入中国后曾激烈地抗议过36氪的“编译”行为。
然而,这也依然无法阻止中国乃至全球科技博客、媒体对TechCrunch的内容几近膜拜式的“编译”复制,除了36Kr外,还有如爱范、品玩、极客公园等科技媒体。
那么美国的TechCrunch,又如何对一个深圳的创业品牌普宙无人机感兴趣?
你没看错,不是如日中天的大疆创新,而是成立不到两年的普宙无人机。
TechCrunch的知名博主Signe Brewster写道:
随着无人机市场的成熟,消费者已变得日益精明,作为消费级无人机而言,仅仅能飞是不够的。为了脱颖而出,普宙无人机生产的BYRD采取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手法:折叠。该无人机的机臂、桨叶及脚架能够被折叠至机身中,从而大幅缩小了它的尺寸,使其能轻松放入背包中。
做小,并不是无人机携带难题的最终解决之道。普宙无人机的折叠功能,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便捷。显然,普宙无人机的可折叠功能,是经过对使用者运用场景的仔细洞察而设计的。正是这点,吸引了TechCrunch的关注。
“在旧金山几周的飞行体验让普宙的BYRD很快赢得了我的信任。显然这不仅仅是一台便携的可折叠无人机,更是一台轻松涵盖所有功能且价格合理的无人机。
最后,TechCrunch得出了这样的高度评价。
2025-04-30 11:19
2025-04-30 11:18
2025-04-29 14:05
2025-04-29 13:46
2025-04-29 13:44
2025-04-28 13:44
2025-04-27 11:13
2025-04-27 11:01
2025-04-24 10:38
2025-04-24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