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结果在阿姆斯特丹颁布。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的航拍作品《天津爆炸》获一般新闻类单幅三等奖。陈杰告诉记者,他接触航拍刚刚1年多的时间,在他看来,航拍能够提供更广阔的视角,让信息得到更有效的传播,摄影记者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新技术。
《天津爆炸》/图 来源网络
蹲守一夜,按下4次快门
陈杰告诉记者,天津爆炸事件发生时,他还在国外出差,等他回国时,已经是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
“当天晚上8、9点我从北京开车出发,到达现场已经是凌晨了。”陈杰说,在现场,有许多摄影记者已经发回了大量的报道,而自己也有很多同事在现场,因此他决定用航拍去拍下现场的一个大坑,“对于拍什么,我会有自己的判断,我不是特别在意别人在拍什么。”陈杰说,爆炸造成一个大坑,这是他从现场了解到的信息,而在他印象中,这个大坑的全貌还没有展示出来。
当天晚上,陈杰连夜登上事故现场旁的一座高楼,在18层到19层的阳台处等候,直到天亮,他将航拍机放飞出去。陈杰介绍,当天上午拍下的照片不够清楚,因此等天晴之后,他再次放飞航拍机,拍下了获奖的这张照片,“拍下来之后,我就知道这是我想要的照片,我跟我们的编辑说,要放一张大的。”陈杰说,这张照片当中的大坑,以及大坑周边受到爆炸影响的建筑、车辆等,高度概括了这次爆炸的威力。
陈杰介绍,在这个角度,他实际上只按下了4次快门,“在每次按下快门之前,我都会把构图调整到最佳,就像这张(获奖的照片),基本上就是原片,没有裁剪,只是原图有点斜,后面稍微调正了一点。”
接触航拍1年多 用过两台无人机
陈杰介绍,他接触航拍的时间不算太早,“记得是2014年底,参加一个摄影比赛得了奖,奖品就是一个航拍无人机。”陈杰说,此次获奖的作品,就是用这台机器拍下。他还带着这台机器去了广西,拍下当地海岸生态环境。
在此之前,曾引发巨大反响的腾格里沙漠排污问题,也是由陈杰拍下,不过陈杰表示,当时他还没有接触到航拍,堪称一个遗憾,“不论找哪一个高一点的沙丘,都拍不了那么大的场景……”
2015年8月,陈杰添置了一台功能更强大的航拍机。利用这台机器,他重返了日本福岛,拍下核辐射下的“死城”;他还去了青藏高原,拍下秘境中的罕见悬冰川。
“作为记者,职责就是传播信息,而航拍能够让信息得以更有效的传播。”陈杰表示,在文字、图片、视频之外加上航拍,可以提供全方位、无死角的信息,也能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原来国家地理频道也有非常多的航拍视频,但是往往都是一个大飞机,成本很高机动性又差,现在有了无人机航拍这项新的技术,作为摄影记者一定要利用好。”陈杰说,在他身边,有许多优秀摄影师也渐渐爱上了航拍,纷纷添置了航拍设备。
2025-04-25 11:29
2025-04-25 11:28
2025-04-11 10:32
2025-04-11 10:27
2025-04-11 10:24
2025-04-11 10:22
2025-04-11 10:00
2025-03-28 11:06
2025-03-28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