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询价单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企业动态 > 正文

从“炫技舞台”回到工厂车间:人形机器人取代人工还有多远?

2025-11-17 10:40 性质:原创 作者:南山
免责声明:无人机网(www.youuav.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近日,在葡萄牙里斯本举办的爱尔兰公司 Web Summit 科技大会(Web Summit)上,各类人形机器人轮番登场,炫技跳舞、秀步态,成为现场最吸睛的“明星”。然而,与会的行业人士提醒,在真实的工...

近日,在葡萄牙里斯本举办的爱尔兰公司 Web Summit 科技大会(Web Summit)上,各类人形机器人轮番登场,炫技跳舞、秀步态,成为现场最吸睛的“明星”。然而,与会的行业人士提醒,在真实的工业现场,这些酷炫的人形机器人距离大规模取代人工仍有不小差距。美国亚马逊公司首席机器人专家 Tye Brady 的观点指出,当前“物理智能”(physical AI)仍处在早期阶段,工业机器人真正的价值仍然在于“功能优先”,而不是“拟人外形”。

在 Web Summit 的展馆里,来自中国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展示的会“霹雳舞”的双足机器人,引发观众围观。大会创始人 Paddy Cosgrave 甚至借此宣称,“西方科技主导时代正在谢幕”。但在 Tye Brady 看来,这类表演更像是“为技术而技术”。他强调,在真正的工业应用中,设计机器人应当先从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再推导功能,最后才是外形,“如果一开始就被‘类人外形’吸引,往往是本末倒置”。

与人形机器人在大会上吸睛不同,亚马逊在物流仓储领域的机器人早已在“默默干活”。据 Brady 介绍,目前美国亚马逊在全球电商业务中部署的各类机器人数量已经超过 100 万台,包括负责拆码垛、分拣的机械臂,以及在库区穿行、搬运重载货物的轮式搬运平台等,它们能够自动避让人类员工,在既定场景中高效协同作业。这支机器人“军团”只是全球自动化浪潮的一个缩影。根据总部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世界机器人 2025》数据,2024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已超过 450 万台,新安装量在过去十年间翻了一番。

即便如此,Brady 仍然强调,所谓“完全无人化工厂”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并没有 100% 自动化这回事”。他指出,亚马逊在仓储和分拣环节引入大量机器人,是为了为一线员工“减负”:由机器接手枯燥、重复、重体力的工作,让人类员工更多从事决策、协调和异常处理等更具创造性和人性化的任务。“我们的设计目标,是为人提供增益,而不是将人从系统中剔除。”

从技术路径看,人形机器人最被外界关注的,是其“双足行走”和类人姿态。但 Brady 认为,仅仅“走到那里”远远不够,真正的难点在于“到了之后要干什么”。要在真实工厂或仓库内执行分拣、装箱、理货等任务,机器人必须具备可靠的触觉、力控能力和灵巧操作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抓取形状、材质各异的物体,而不会损坏货物或影响节拍。这类“触觉+操作”的物理智能,正是当前人形机器人最薄弱的环节,也是与人类工人差距最大的部分。

在消费端,人形助手同样面临类似困境。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的挪威-美国机器人公司 1X Technologies不久前开放家用人形机器人预订,定价约为 2 万美元,并提供由远程人类操作员介入的“专家模式”,以完成复杂家务。这意味着,在相当多场景下,机器人仍然需要通过远程操控来“借用”人类的判断和操作技巧,一方面暴露出当前自主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让安全与隐私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对比炫目的类人外形,一些更“朴素”的工业机器人则走的是另一条路。Brady 介绍,亚马逊今年发布的 Vulcan 机器人系统,采用固定在地面的大型机械结构,通过高精度传感和力控技术,在不损害物品的前提下,完成货物的抓取和重新存放,目前已能够覆盖该平台上约 75% 的商品类型。Vulcan 并非一台会走路、会跳舞的人形机器人,却在“功能优先”的思路下,切实提升了仓储运营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行业内“先场景、后形态”的共识。

资本和舆论聚焦人形机器人并不意外,但短期内真正改变生产方式的,仍将是那些围绕细分场景深度打磨的“非人形”系统。无论是亚马逊式的大规模仓储自动化,还是新一代具备触觉和柔顺控制能力的工业机器人,核心竞争点都集中在感知、决策与操作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外形是否接近人类。对于正大力投入“物理智能”的全球机器人产业而言,如何在功能和形态之间找到平衡,让机器人真正融入工厂、仓库和各类服务场景,可能比让它们在展会上“跳得更好看”更为紧迫。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