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思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时,我既兴奋又谨慎。在我看来,这些技术(实际上是系统)具有重塑各行各业、改善我们日常生活的巨大潜力。但伴随这份希望而来的,还有一项挑战:我们如何确保这些系统真正为我们服务?
我们如何设计出不仅能执行任务,还能尊重和反映人类(以及社会)的价值观、情感和多元文化背景的机器人?
为什么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机器人领域至关重要?
我认为,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开发应以人为本,遵循同理心、包容性、文化意识和以明确目标为导向的设计原则,并将这些原则融入到每一个环节。事实上,仅仅创造出技术上功能齐全或高效的机器人是不够的。设计的机器人必须与人类真正重视的事物相契合,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是如此。
以医疗机器人为例。它们的部署不仅仅关乎自动化、计算或精准度,更关乎建立信任、了解患者的多样化需求,以及支持以人为本的情感健康。
能够理解、领会、识别并回应人类的情感和需求,适应文化差异,并将社会福祉放在首位的机器人,体现了科技如何能够补充我们的人类体验。
设计机器人时要考虑到其意义
我认为,融入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需要一种深思熟虑且复杂的方法——这种方法应优先考虑反思性设计和积极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正如在负责任的教育中,学习者被鼓励去理解和重新理解“分析”、“推理”、“包容”或“协作”等核心和基本概念,并培养“同情”或“公平”等价值观一样,我们也必须鼓励机器人设计者和开发者重新审视他们的假设,并相应地反思其对社会的影响,并将伦理考量纳入其中。
实际上,要做到这一点,可能需要多学科团队与各个社群协作,共同解读和理解不同的需求,或者在机器人系统中嵌入持续反馈机制,以促进持续学习和适应。这些努力可以帮助我们逐步构建不仅功能完善,而且意义深远的系统,事实上,这些系统能够契合社会价值观,并促进人类福祉。
人工智能和人类能动性的作用
当然,科技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这段旅程。例如,各种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追踪我们对“信任”或“同理心”等概念的理解是如何随着我们与机器人互动或社会规范的改变而演变的。它们可以突出我们最初的想法是如何通过反思和对话而发展的(很像那些促进意义建构和理解生成的教学框架)。
归根结底,我们——研究人员、设计师、政策制定者——有责任以促进透明、包容和韧性的方式来引导技术发展。当我们优先考虑人的自主性和符合伦理的创新时,我们就能设计出不仅高效运行,而且对社会结构做出积极贡献的机器人。
迈向以人为中心的机器人生态系统
展望未来,我认为真正以人为本的机器人技术应该能够培育出适应性强、透明且能够持续进行伦理反思的系统。我们需要扪心自问:“如何确保这些先进系统能够服务于不同的群体,并维护共同的人类价值观?”
前进的方向之一是将参与式设计实践和反思性对话融入机器人研究中。融入这些原则可以确保机器人支持人类的目标、联系和社会福祉(事实上,也支持那些超越技术创新而永恒的价值)。
创造赋能人类的系统
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融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但至关重要。
我认为,负责任地发展机器人领域的人工智能,不仅需要卓越的技术,更需要对意义、价值和伦理的深刻理解。它旨在创造能够赋能人类、满足人类需求、尊重人类多样性,并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关爱的社会的系统。
因此,我留给大家一个问题:作为全球社会,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将人类价值观融入到未来机器人系统的设计和部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