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理想中的生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概是很多人都憧憬和向往的状态吧。
生活在这物价高涨的年代,我们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虽然有时也会觉得生活艰难,但真正意义上挨饿的日子几乎是没有的。在发愁下一顿是吃米饭还是馒头的时候,我们很难想到世界上的某些角落还有很多人正食不果腹。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还有70多个国家处于粮食严重紧缺状态,8亿多人口还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50年,粮食产量必须增加60%才能养活世界超过90亿的人口,而粮食产量增幅需要提高80%方可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求。
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产量也实现了“12连增”,但我国生产的粮食仍无法养活我们本国人。从2007年到2015年的这9年时间里,除了2009年的粮食产量有富余外,其余8年时间的粮食产量都是无法满足我们的消耗需求的。
也就是说,我国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但长时间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不仅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还要承担国际社会巨大的政治压力,这显然不是解决一个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最佳方法。
那我们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养活自己?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粮食总产量。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或提高粮食亩产量来提高粮食总产量。
不过,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耕地和更多从事农业的农民,而我国的整体耕地面积有减无增,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因此,这条路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说,解决我国粮食短缺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粮食亩产量。
说到粮食种植,必然离不开粮食生产中的耕、种、管、收四个环节。不过,我们今天不谈其中相对成熟的耕、种、收环节,而是重点谈一谈“管”这个环节。
管,也就是植保,是包含灌溉、施肥、打药、除草等需要大量人力和经验的环节,也是农业生产中技术最薄弱、效率最低下的环节。因此,真正做好“管”这个环节对提高粮食亩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植保无人机的出现正好做到了这一点。
近年来,无人机打药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无人机除了打药外,还可以做很多帮助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的事情,如:
通过以遥感技术为主的空间信息技术对大面积农田、土地进行拍摄,帮助农民全面了解作物的生长环境、生长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田间管理。
采集作物的多光谱图像,识别田地中早期作物的长势、密度、产量潜力及营养水平等。
搭载光学传感器采集田地中不同区域的红外遥感图像,并对这些图像数据进行校正、标定、处理,探测出氮供给不足的作物。
搭载热成像设备获取作物的水分需求信息,帮助农民更好地制定浇灌计划等。
通过无人机对土壤、作物、病虫害等情况的精准把控,农民可以得到作物的最佳灌溉、施肥、打药时机和用量,从而让作物更好地生长。而且,无人机的作业效率高,一分钟可喷洒一亩地,能快速防治病虫害,避免粮食减产。
重要的是,无人机可以实现精准喷洒,让作物受药更均匀,从而全面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和浪费量,最终达到提高作物亩产量和减少作物农药残留的目的。
当然,无人机植保并不只是为农业生产带来一种新的植保技术,还为农村带来更多有知识、有技术的专业人才。随着技术和人才的不断涌入,农村的田地将释放出更大的活力,粮食的亩产量和安全性也将因此大幅度提高。
等解决好吃饭这个大问题后,或许我们可以再好好探讨一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个话题。
2025-04-30 11:19
2025-04-30 11:18
2025-04-29 14:05
2025-04-29 13:46
2025-04-29 13:44
2025-04-28 13:44
2025-04-27 11:13
2025-04-27 11:01
2025-04-24 10:38
2025-04-24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