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山大学极地”号顺利完成2025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返抵广州。在此次科考中,飞马机器人自主研发的V1(中型)、V500(轻型)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随队出征,直面极区低温、高湿、浓雾及持续覆冰的极端环境挑战,累计执行20余架次飞行任务,为多项关键科考任务提供重要科学数据支撑,更以稳定可靠的极地作业表现充分彰显了中国智造的硬核实力与技术底气。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北极正以两倍于全球平均的速度升温,海冰每十年减少超10%,其环境变化对全球大气、海洋环流及生态系统影响深远。
为深入探究北极变化的内在机制,本次北极科考聚焦于海-冰-气相互作用及海冰边缘区退缩等核心科学问题,组织实施了“空-天-冰-海-潜”一体化综合观测试验。团队携V1、V500两型智能无人机系统及双光吊舱、航测相机等专业载荷深度参与重点观测任务,为北极科学研究提供关键数据支撑,更在极地装备应用与协同作业模式上实现重要突破,为我国极地科考事业注入新动能。
无惧极境敢征服
V1定义极地低空遥感新标杆
北极素有“地球寒极”之称,全年低温、高湿、多浓雾,科考区域不仅涉及大范围浮冰区与无冰海域,更遍布海冰裂缝、冰山等复杂地貌,对装备性能与作业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在此极端环境下,飞马V1中型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成功完成北极地区首飞,并稳定支撑了包括长航时飞行验证在内的多项关键任务,定义了无人机极地低空遥感新标杆。
V1成功完成北极首飞
科考航次期间,V1通过搭载双光吊舱,高效获取关键科研数据;搭载的航测相机成功获取海冰边缘区正射影像,精准识别该区域的位置变化、范围大小及冰情分布特征,为实时监测海冰边缘区退缩动态提供了清晰、可靠的观测依据。
为进一步验证V1在极地环境中的综合性能,飞马技术团队在北极系统性完成多场景飞行验证,以分层递进的测试体系全面检验了其在极端环境下的综合适配能力。在日本海、阿拉斯加海域,飞马技术团队率先开展甲板推油测试与模拟飞行演练,通过模拟极地科考高频遭遇的海上高湿环境,充分验证了V1无人机的环境适配性能与操作稳定性;随后在北极核心作业区域,团队进一步开展高强度关键试验,先后顺利完成V1长航时续航测试、大载重起降测试,以及与科考船协同的船载起降飞行任务,精准验证了其在极地复杂地貌与恶劣气候下的续航韧性、载重实力及船载作业兼容性。
船载起降飞行
多架次多场景飞行验证
从复杂自然环境下的精准数据采集,到多场景严苛条件下的飞行验证,V1每一项核心能力均精准匹配极地科考需求,成为科研人员在极境中开展作业的“可靠伙伴”,为北冰洋科考任务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协同模式新突破
V500助推科考再提效
考察期间,V500无人机以其大面积数据高效获取能力,为获取海冰覆盖范围、分布等信息和深入研究海—冰—气系统的整体特征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成为V1的重要协同伙伴。V500搭载航测相机同样成功获取了海冰边缘区域的高精度正射影像,供后续科考团队分析研究。
此外,V500无人机在本航次中创新性地开启了“冰面作业+船载起降”协同作业模式。该模式通过科考船与冰面作业的深度联动与数据互补,构建起高效、立体化的极地科考体系,有效弥补了单一作业方式下“局部数据不精”或“全局覆盖不足”的短板,显著提升了科考作业效率与数据质量,为我国极地多手段立体协同观测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助力。
硬核护航科考每一程
树立国产装备极地应用新标杆
在“中山大学极地”号2025年北冰洋科学考察航次中,飞马机器人不仅充分验证了国产智能航测遥感无人机的极区适应性与作业能力,更为北极气候变化及其全球效应研究提供了宝贵数据,生动彰显了飞马无人机在极地飞行领域的硬核实力,也为国产装备在极端环境科考应用中树立了标杆。
深圳飞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由IT、无人机领域高管及资深专家联合创办,致力于民用超小型无人机系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公司成立于2015年2月,注册资金6300万。
北京、深圳均设研发中心,近10年的无人机行业、技术积累,结合IT领域产品设计、工业化制造经验,飞马机器人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便捷易用的工业级无人机及创新的消费类无人机产品。
飞马秉承创新、价值、诚信的核心价值观,为客户提供极佳使用体验、安全、技术领先的无人机产品,志在成为全球无人机行业的领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