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格赛智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 详细
企业档案详细>>
  • 普通商家认证商家
  • 广州格赛智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要经营:多旋翼无人机、航模、载荷
  • 经营模式:新机制造商 零部件制造商 经销和服务商 
  • 所在地区:中国 广东省 广州市
联系方式详细>>
  • 在线交谈: 无人机网(www.youuav.com)客服咨询  无人机网(www.youuav.com)客服咨询
  • 电话:400-003-8030
无人机新闻逐渐推行,前行之路困难重重
发布时间:2016-08-08阅读:1698

如果单纯的将无人机新闻认为是无人机来采集素材,那将是大错特错,只能说无人机是记者的一大助力,而非一大主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记者的装备也在不断的进步,从最初的一双腿一支笔到现在的各种高科技采写装备,新闻的获取方式正在不断的发生改变,而无人机的加入更是给记者安上了一双天眼。

改变传统新闻采集方式

  ◆  ◆

与传统新闻采集的方式不同,无人机参与会给记者一种“站得高看得远”的感觉,尤其在记者无法近距离接近新闻现场或无法完整跟拍整个新闻事件的情况下,无人机可以很好的完成新闻采集的工作,而且航拍全景图片也是吸引读者的一大亮点。


而且在传统的新闻采集当中,想要从高空拍摄只能出动摇臂或者是航拍直升机,摇臂无需多提,就航拍直升机而言,单次租金价格不低,媒体自购更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可以说是飞行成本不菲,然而无人机则不同,不仅购买成本低,而且维修保养等价格也远低于航拍用直升机。

现在无人机做新闻已经成为了一些媒体的新手段,2015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就利用无人机对切尔诺贝利核电厂旧址旁的一个村庄进行了航拍,以了解村子的发展近况。

2015年美国联邦航空局曾发出一份有关无人机新闻采访的管理法规意见书,而且早在2015年的1月,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就授权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联社、CNN和全国广播公司等10家主流媒体进行无人机参与新闻报道的可行性的研究与试验。

中国新华社在2015年6月正式成立了新华网新闻无人机编队,这也是国内第一个无人机新闻项目。2016年1月深圳晚报也与深圳一电科技有限公司组成无人机采访队,开辟了深圳晚报全新视野的新闻采访模式。2016年3月,人民网与美国高通公司及零度智控在北京启动了无人机报道战略,组建了无人机新闻报道的“国家队”,为报道重大突发事件开启了“飞行模式”。

美国的联邦航空管理局更是颁布了有关无人机新闻的准入标准新规定,规定中称美国将从8月29日起全面开放无人机新闻的准入标准,只要通过考试的美国籍记者均可在无需特别批准的情况下自行使用无人机,这也意味着美国的无人机新闻市场即将迎来一个繁荣期。

而且记者在很多人眼中可能是一个文职,然而这一职业可以说是最危险的职业之一,无论是战场、自然灾害现场、矿难现场、传染性疾病的现场甚至是核电站泄漏现场,都会有记者的身影。而随着无人机在新闻行业的应用不断增多,传统新闻的获取方式也在受到改变,尤其是无人机加入之后,记者可以远程操控无人机进行新闻画面的获取,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伤害甚至是牺牲。

催生新学科诞生

  ◆  ◆

而且在无人机涉足新闻领域后,也催生了新的学科的诞生,美国的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于2011年开设了一门名为“无人机新闻学”的课程,并建立了“无人机新闻实验室”。

美国的密苏里新闻学院也在不久之后,于2012年开设了无人机新闻学课程,但是由于受到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禁飞令”的限制,该课程于2013年“夭折”,仅仅持续了短短一年。

在国内,虽然各院校没有开设与无人机相关的传媒课程,但是已有多所传媒院校加入关于无人机新闻学的探索中来。2014年的11月,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就与大疆展开了合作,并启动了“影像成长扶植计划”,准备将无人机应用到纪录片的拍摄中去。

2014年的5月,中国传媒大学也举办了名为”无人机航拍技术体验“的公开课,为学生们打开了无人机新闻学的一扇大门。而且南京大学也曾邀请过全球顶尖的无人机新闻专家在校园内举办专题讲座。

重重问题亟待解决

  ◆  ◆

首先是申报时间问题。

虽然美国颁布了无人机新闻的准入标准,但是关于无人机的飞行问题,仍然存在着诸多法规的限制,在中国也是如此,虽然无人机新闻编队在不断增加,仍然受到各种飞行限制。

其实无论在哪个国家,无人机都不是想飞就能飞的,很多政策都要求无人机在起飞前需要进行申报授权。中国的民航局就曾发布《使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开展通用航空经营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通用航空企业在组织实施无人机飞行活动前,应按照相关规定,履行飞行计划申报程序,获准后方可开展飞行活动’,也就是说媒体运用无人机进行拍摄前需进行申报,获准后才可展开飞行活动。

那么关于申报方面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一些可预知的新闻,媒体可以提前向相关部门申请,然而对于一些突发的完全不可预知的新闻,如何提前申报,如何在新闻发生后快速获得空域飞行许可,成为了无人机新闻推行之路的第一个问题。

其次是时效性问题。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一些大型晚会或者已经安排好的活动而言,媒体可以提前安排好采访活动,或者是媒体准备就某一事件进行深度报道时,也可以提前安排无人机采访,而此时将不会面出现时效性的问题。

那么当面临如水灾、地震或火灾等突发性事件时,或者面临天津8.12爆炸事件这种突发性灾难,亦或是其他突发性事件时,如果无人机没有获得当地的空域起飞权时,如何在不影响新闻时效性的情况下进行第一时间的报道,在法规与时效性之间,媒体又该如何衡量?

第三是安全性问题。

抛开其他问题不谈,目前就可以看到的各种报道来看,无人机的安全事故频发,不少人都对无人机的安全性表示担忧,在一部分人眼中无人机甚至可以和伤人利器画上等号。在很多新闻事件的现场,都会有很多人员的出现,那么如何保障飞行过程中不对第三者造成伤害,是操作者们必须掌握的内容。

不仅仅是人身伤害,无人机还很可能会对救援产生一定的影响。2015年7月在美国发生的一起汽车着火事件,消防员就因为火场上空始终盘旋的无人机而无法使用消防无人机进行灭火作业,最终导致被迫投弃救火物资,而这也并非个例。

因此在广大新闻人选择无人机进行新闻报道之时,安全问题尤为重要,虽然在新版《驾驶员规定》中明确了7公斤以下的无人机在视距内运行无需驾驶执照,但需要接入无人机云,在系统内进行备案,但是为了保证自身和他人的安全,考取相关驾驶许可证并且熟练操控无人机也应是必备技能。

最后是隐私权保护问题。

其实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受众心理习惯的不断变化,新闻工作也在不断的发生变革,而创新也将为新闻媒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无人机的加入则是创新的表现之一,其场景化和可视化的展现形式更是改变了传统新闻的表达方式,但是关于新闻当中的另一重要问题也随之浮上水面,就是相关人员隐私性问题。

在最近林心如和霍建华的婚礼上,就出现了无人机侵犯当事人隐私权的现象,由于新人并未邀请媒体进场,因此卓伟团队为了获取婚礼现场第一手信息,在未取得任何许可的情况下利用无人机航拍婚礼现场,并最终被酒店打下。

其实对于一些人而言,无处不在的狗仔和跟拍已经让生活增添了很多烦恼,一旦无人机正式获得飞行许可,那么又多了一只空中的眼睛,而且无人机将不受围墙等地方的阻隔,在家中的隐私也变得岌岌可危。

隐私权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更是新闻媒体人的一个新闻道德问题,那么在抢新闻与保护相关人员隐私权发生冲突时,是否新闻人心中该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而这也应该是社会都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记者一直被冠以无冕之王的雅称,也被称之为船头的了望者,如果单纯的将无人机新闻认为是无人机来采集素材,那将是大错特错,只能说无人机是记者的一大助力,而非一大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