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询价单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综合资讯 > 正文

无人机和航空模型的异同

2016-12-05 12:00 性质:转载 来源:AOPA云
免责声明:无人机网(www.youuav.com)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2016年4月15日,刘文章先生在微信圈里写道:“现在,无人机赛成风,上上下下,五花八门,是好事;但常有无人机与航模概念混淆,缺乏权威性的规范与宣传”...

  2016年4月15日,刘文章先生在微信圈里写道:“现在,无人机赛成风,上上下下,五花八门,是好事;但常有无人机与航模概念混淆,缺乏权威性的规范与宣传”。


刘文章在第四届大赛启动仪式上宣讲赛事规则(马博瑶摄)

  的确如此,随着无人机近年来的蓬勃发展,无人机和航空模型的异同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现梳理我的认识,写成此文,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引发大家的讨论,以形成共识。

  一、关于它们的相同点,主要有两点。

  首先,两者均“机上无人”,但需人的掌控,不管是预设的或实时的,也不管是视距内或是视距外。航空模型由操纵者机外操作,而无人机定义为“不需要驾驶员登机驾驶的各式自控或遥控飞行器”。

  其次,作为科学验证用的航空模型和无人机是相通的。航空模型最早是静态的,以致在如今的飞行器研制程序中,还有两类重要的静态模型仍在继续发挥作用(“样机模型”和“吹风模型”)。而随着航空科技发展的需求,作为验证机的动力航空模型越来越重要,航空模型和无人机之间原本就有的天然密切关联,被重新认识,并正大大加强。我曾就此说过一句话,叫做“同源殊途,殊途同归”。

  二、它们的不同也来自两个方面,功能和性能。

  首先是功能不同。航空模型除早期的试验验证作用外,逐步转向主要供运动用的不载人小型航空器,即特定的、狭义的航空模型。至1905年国际航空运动联合会(FAI)成立后,航空模型逐渐成为一项有组织的、全球性、群众性竞技运动,以致淡忘了航空模型本身的技术内涵和丰富的探索史迹。FAI管辖的航空活动包括特技飞行、模型飞机、航天记录、通用航空、滑翔机、悬挂式滑翔和飞行伞等。就航模而言,有各种分类,如模型直升机、自由飞模型、线操纵模型等,并在继续变化和丰富中。但其基本功能,主要是完成各种竞技性或表演性任务。通过这种活动,去实现社会价值和倡导科学精神。

  而无人机的功能则有明确的个性化要求,由机上任务载荷(又称有效载荷)来体现完成使命任务的能力。无人机的英文名Unmanned Aerial Vehicle,即“无人飞行载具”,可以理解为搭载载荷的平台与载荷的组合体。如侦察型无人机就是在具有一定飞行能力的平台上安装侦察设备和传输设备来完成任务;攻击型无人机则是通过武器或战斗执行部件完成攻击任务。即使是科学验证用无人机,为了获取飞行数据,也要安装必要的感知、测量和数据传输设备,以实现特定功能。所以也可以说,无人机是通过机上有效载荷来体现不同功能的系统。无人机区别于航模,就在于自身的任务载荷;一般来说,除保障飞行的控制系统外,只有机上载有相应任务载荷,才可以称为现代意义上的无人机。


具有拍摄功能的四旋翼无人机(如无载荷,可认为是四旋翼航模)

  有人曾和我讨论,靶机可以没有载荷,为何也称为无人机。我认为,即使不装载附加载荷,靶机也可视为有载荷。这是因为,靶机主要供鉴定武器的性能时使用,诱导被试对象跟踪、接近或毁伤自身。作为一种靶标,需要尽可能真实地模拟敌方飞机性能,所模拟的特性(不管是可见光、红外、雷达或其它)就可以看作载荷。而且,除自身设计按模拟对象的特征相匹配以外,还常常需要携带附加载荷,以增强特征。例如,为了模拟大型飞机对地面雷达或导弹引信的有效反射面积,机上往往装有角反射器、龙伯透镜或有源回波增强器。为了模拟喷气发动机尾焰的红外辐射,机上常安装曳光弹等红外辐射器。有时还采用各种电子、声学、光学干扰设备,甚至释放假目标,用以模拟目标飞机的干扰。在非直接击毁的重复使用靶机里,还往往携带各种指示与测量设备。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其任务属性和载荷特性实际上非常之强。

  二战期间,美国军方从模型制造商雷吉纳· 丹尼手中采购了15000 多架遥控模型飞机,将其改装为无人靶机。

  而说到目标特性(或称目标特征),其通俗的解释就是,任何物体都有表明其存在的特征,不管人的感官能否察觉,如几何形状、红外辐射(高于绝对零度(-273.15℃)的物质都可产生)、雷达回波等。于是,发现或提取目标特征,就有了各种手段;而减缩目标特征,俗称“隐身”,就派生出可见光隐身、红外隐身和雷达隐身等不同的概念与技术。

  其次是性能不同,主要是控制方式和控制系统的不同。

  无人机通过机上飞控系统,控制自身的姿态和机动;一般可以做到远距控制,无人机的另一英文名RPA——Remote Pilot Aircraft就是这一含义。可以事先设定程序,也可以通过数据链将地面控制参数与无人机进行交互,以实现自动运行。随着感知和决策的实时化和智能化,还能实现有条件的以致完全的自主控制,即完全不需人的干预。有时机上飞控系统也被认为是一类载荷,但它区别于任务载荷,是解决无人机自身的操控问题,而非完成特定的任务。有些无人机也把飞控与部分任务载荷综合在一起。

  而航空模型的控制是通过人的直接控制或无线电远距遥控(多数在视距内)实现机动和姿态调整,机上一般没有自动飞行控制系统。高端航空模型通过采用FPV第一视角)技术已可实现视距外操纵,但距离多在几千米范围。

  形象地说,无人机是带着大脑飞行,这副头脑可以极为聪明,也可以不那么高明;而航模的大脑始终是在地面,是在操纵人员的脖子上。

  随着航模操纵性能的持续提升和控制部件的低成本化,单就操纵性而言,高端航模与中低档无人机在这方面的区别在缩小,有时甚至会反之。

  简言之:

  无人机和航模的相同在于:机上无人操纵,验证功能相通;

  无人机和航模的相异在于:任务载荷有别,控制手段不同。

  这样解释,是否可以,请朋友们讨论和评判。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拒绝广告

相关资讯

推荐图文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扫码看新闻